張元干《登垂虹亭》宋山水詩鑒賞
張元干
熠熠流螢火,垂垂飲倒虹。
行云吞皎月,飛電掃長空。
壯觀江邊雨,醒人水上風。
須臾風雨過,萬事笑談中。
《登垂虹亭》二首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這年春天,金兵大舉南侵,高宗從揚州渡江逃難,江北大部分地區失守。到秋天局勢稍安,張元干從故鄉重來吳中,過吳江垂虹亭,于是感嘆時事,作《登垂虹亭》二首。其中第一首 抒發詩人舊地重游之感和憂念時艱之情。這一首則專寫垂虹亭秋天夜晚的雨中之景。垂虹亭在江蘇吳江垂虹橋(又名長橋)上,宋仁宗慶歷年間建,是宋代著名的的風景勝地,文人墨客常來此游覽。
詩的首聯寫亭子周圍雨后的環境和垂虹橋的氣勢。這是一個安靜而略帶寒意的夜晚,黃昏剛下過雨,空氣清新涼爽,亭子周圍的螢火蟲紛紛飛動,一處處星星點點的螢光在熠熠閃耀; 在淡淡的月光中,飛架水面的垂虹橋呈一弧形,好似從天而降的一條長虹在俯首吸飲江水。次聯寫天氣的又一次突然變化: 詩人仰望長空,突然看見亂云四起,有如黑浪奔涌,霎時間吞沒了皎皎明月; 黑暗中,金蛇狂舞,刺人雙目,原來那是陣陣閃電劃破了長空。這預示著,一場大雨又要降臨這方才得到片時安寧的江南水鄉了。
詩的第三聯,著力描寫了眼前壯觀的雨景和詩人欣賞雨景的豪爽興致。垂虹亭正在波濤萬頃的太湖之東,在此亭觀雨,湖天混茫、渾灝無涯的大背景是十分振人心魄的,故此處重在心理感受的呈露,以“壯觀”二字為主,以“江邊雨” 為賓,突出了作者登亭抒懷的主觀意識?!靶讶恕?一句,也是從主觀感受著筆,寫雨中江面陣陣吹來的涼風,一 “醒”字點出了詩人經歷過兇險的人世風濤與自然界的陰晴變化之后的舒心之感。
詩的尾聯由景及情,抒寫雨后的欣喜心態。你瞧:大自然縱然變幻多端,但也并非毫無規律可循,風風雨雨過去之后,依然又是云散月明、天宇澄清的好景;這給予憂時愛國的詩人一個有益的啟示:既然風雨一定會過去,晴天一定能來臨,那么困擾人間的“萬事”有什么值得憂愁的?不是可以把它們付之笑談么?由這個結尾可以看出,此詩中心內容雖是描寫自然風景,但也不是沒有人事寄托,風雨的意象,實含雙關之義,詩人對自然界雨過天晴的欣喜與慶幸,不也包含著盼望國難早除、天下太平的善良而懇切的心愿在內嗎?
上一篇:劉臺《登疊彩山》明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任虞臣《登大澤北峰》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