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繭紙入昭陵,世間遺跡猶龍騰。
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
徐家父子亦秀絕,字外出力中藏棱。
《嶧山》傳刻典刑在,千載筆法留陽冰。
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
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吳興太守真好古,購買斷缺揮縑繒。
龜趺入座螭隱壁,空齋晝靜聞“登登”。
奇蹤散出走吳越,勝事傳說夸友朋。
書來乞詩要自寫,為把栗尾書溪藤。
后來視今今視昔,過眼百世如風燈。
他年劉郎憶賀監,還道同時須服膺。
孫莘老,即孫覺(1028—1090),字莘老,北宋高郵(今江蘇高郵)人。中舉后歷任館閣校勘,通州、湖州、廬州、蘇州知州等,入為太常少卿、秘書少監。哲宗即位后,官至御史中丞。孫覺是蘇軾摯友,詩文往來甚多。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是孫覺的女婿。蘇、黃締交,首先是由孫覺促成的。
墨妙亭,為孫覺任湖州知州時所筑。蘇軾《墨妙亭記》寫道: “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高郵孫莘老自廣德移守吳興。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遙堂之東,取凡境內自漢以來古文遺刻以實之。”從墨妙亭的命名來看,也可知亭內陳列的都是古代法書墨跡石刻妙品。
《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是蘇軾論書詩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不但有對書法名家的品評,而且表達了他關于書法的美學思想。全詩可分四個層次:
第一句至第八句為第一層,擇要評論了墨妙亭中所收藏的諸家書法。
“《蘭亭》繭紙入昭陵”。 《蘭亭》,即《蘭亭序》,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詳見米芾《跋褚遂良模〈蘭亭序〉》賞析。繭紙,晉宋間的一種紙, 《辭海》釋作“用蠶繭作成的紙”,誤。中外造紙技術研究家對古今紙張作過廣泛細致的考察,未發現過用絲纖維造成的紙。所謂“蠶繭紙”,其原料并非蠶繭而是楮、桑等植物皮料或麻料,故仍是一種植物纖維紙;由于其精良名貴,平薄透明、白細發光,交織如蠶絲,故名。據唐何延之《蘭亭記》載,王羲之書寫《蘭亭序》,用的是鼠須筆、蠶繭紙。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在陜西禮泉東北五十里九嵕山。唐太宗極愛王羲之書法,尤其是《蘭亭序》。他得到《蘭亭》繭紙真本后,即命趙模、馮承素、諸葛貞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真本裝入玉匣,殉葬于昭陵。從此,王書《蘭亭》真跡就不見了,但是, “世間遺跡猶龍騰”,也就是說, 《蘭亭》一些摹本、石刻仍遺傳于世,其字勢仍如龍騰虎躍一樣雄逸飛動。龍騰,系化用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中語: “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
“顏公變法出新意”。顏公,即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世稱顏魯公,詳見曾鞏《顏碑》賞析。其書法初學褚遂良,后從張旭得筆法,并對魏晉以至初唐諸家均加以繼承,博采眾長,又吸收民間書法之美,開創了新風格,古法為之一變,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對后世影響深遠,人稱“顏體”。
蘇軾在《書唐氏六家書后》中,對顏書的變法,作了如下評價:
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杜甫)詩,格力天縱,奄有魏、晉、宋以來風流,后之作者,殆難復措手。
這一評價,不可謂不高,而“顏公變法出新意”一句,正是這一評價的詩化,后來又成了書學名言,它說明在書法乃至任何藝術領域里,只有變革古法,才能推出新意,才能真正繼承傳統的美質而又獨秀天縱,自成一家。
“細筋入骨如秋鷹”。這是進一步對顏書所作的具體的審美評價。 “筋”和“骨”,是中國書法美學的一對范疇。傳為晉衛夫人《筆陣圖》云: “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前人認為顏書多骨而微肉,以筋著稱,蘇軾則出之以比喻,言其筆力雄強,筋骨勁健,猶如搏擊長空的秋鷹。
“徐家父子亦秀絕,字外出力中藏棱。”徐家父子,指唐書法家徐嶠之、徐浩父子。徐嶠之,字唯岳,越州(今浙江紹興)人,正行書遒媚有楷法。徐浩,見包世臣《論書十二絕句(其十)》賞析。蘇詩兩句是說,徐家父子書法挺秀精絕,字外顯出力量,亦即筆力磅礴于字外,而字內隱藏棱角,不露鋒芒。
“《嶧山》傳刻典刑在,千載筆法留陽冰。” 《嶧山》,指《嶧山碑》,一名《嶧山刻石》。嶧山,即鄒山,亦稱鄒嶧山,在山東鄒縣南。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東巡郡縣,曾在嶧山刻石紀功,該碑相傳為秦相李斯所書。典刑,即典型、法式。秦李斯曾以小篆統一文字,唐張懷瓘《書斷》說,李斯“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嶧山碑》小篆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原石佚不傳,后所傳者為宋初鄭文寶據其師摹本重刻,今存西安,故曰“傳刻典刑在”。李陽冰,唐書法家,特工篆書,得筆法于《嶧山碑》,詳見胡志道《黃帝祠宇李陽冰篆在縉云山》賞析。李肇《唐國史補》說: “陽冰善小篆。自言斯翁(李斯)之后,直至小生。自秦始皇嶧山立刻石至李陽冰,約千年左右,故曰“千載筆法留陽冰”。
蘇軾所評墨妙亭法書中,有以王羲之為代表的行書,有以顏真卿、徐浩為代表的正書,有以李陽冰為代表的篆書,時間則是晉、唐這兩個書史上極為重要的時代。總之,蘇軾評論所選的時代、書家、書體都富于代表性。
該詩第九至十二句,為第二層。它上承第一層對各家的品評,進而借墨妙亭內豐富多彩、風格各異的書法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書法美學思想。
“杜陵評書貴瘦硬”。杜陵,即杜甫,他自稱“杜陵野老”。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曾說: “書貴瘦硬方通神。”這表達了杜甫在特定前提下特定的審美觀點(見該詩賞析),歷來頗為傳頌;而蘇軾則表示異議: “此論未公吾不憑。”意為杜甫此語有偏頗,不公平,不能依憑它作為書法批評的標準。蘇軾還進而以女性美為喻,來論證書法美的多樣性。 “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這是說,書法的體勢結構乃至用筆點畫,可長可短,可肥可瘦,只要寫得好,都可以表現出不同體型姿態之美,就像玉環和飛燕那樣,沒有誰會產生憎惡之感,認為她們不美。玉環,楊貴妃的小字,號太真,她是唐玄宗的寵妃,善《霓裳羽衣舞》和《胡旋舞》,為歷史上公認以豐肥為美的女性;飛燕,即趙飛燕,漢代著名舞人,后為漢成帝皇后,身瘦腰細,體輕而不禁風,故名“飛燕”,據傳善作“掌上舞”,為歷史上公認以纖瘦為美的女性。因為二人肥瘦各有姿態,所以“燕瘦環肥”的熟語就不脛而走了。蘇軾以之論書,這個喻證方法是成功的,雄辯地表達了他關于藝術作品中不同乃至截然對立的風格可以而且應該兼容并存的美學思想。
論書詩的第十三至十八句為第三層,在前兩層評論的基礎上開始點題,敘述孫覺作墨妙亭的雅人韻事。
吳興太守孫覺真是酷好古代藝術。 “購買斷缺揮縑繒”,是“揮縑繒購買斷缺”的倒裝。揮,流散揮霍。縑,色微黃的重絹。繒,絲織物的總稱。在宋代,縑繒有流通作用,故而借指貨幣。斷缺,指代斷碑殘石,此指墨妙亭所藏古碑刻。此句意為孫覺不惜重金,購買碑刻名作。
“龜趺入座螭隱壁”。龜趺,古代碑刻下部所雕成的龜形底座。螭,古代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這里指古碑上部雕成螭形圖飾的螭首。這一句用借代手法,意為在墨妙亭內,有些置于龜形碑座之上的古碑,依次排列入座;有些雕有螭首的古碑,則隱嵌入亭壁。由于墨妙亭內陳列了許多著名的古碑,因而在空齋寂靜的白晝,也能聽到“登登”的拓碑之聲,真是盛況空前。
“奇蹤散出走吳越,勝事傳說夸友朋。”奇蹤,就是名跡,指墨妙亭碑碣的拓本。吳越,江浙一帶。這兩句是說,許多珍貴的拓本從墨妙亭紛紛流送到吳越等地去,這一勝事四處流傳,文朋墨友們都競相夸贊。
第四層為第十九句至結尾,進一步點題,敘述寫墨妙亭詩贈孫莘老以及詩人自己的感受。
“書來乞詩要自寫,為把栗尾書溪藤。”栗尾,毛筆名,其狀如錐栗,故名。溪藤,紙名,浙江剡溪出產的紙,以古藤制造,又名剡藤、藤紙、剡紙。李肇《唐國史補》: “紙則有越之剡藤、苔箋。”兩句意為,孫覺寫信來乞求詩篇,并要求親自書寫,于是選擇名筆,書于名紙之上。
蘇軾還由自書墨妙亭詩聯想起東晉王羲之自書蘭亭詩序的“勝事”來。王羲之在書寫《蘭亭序》時,曾由欣然轉而為嗟悼說: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也就是說,后來之人看今天,就像今天的人看往昔一樣。 “后來視今猶視昔,過眼百世如風燈。”這是由王羲之的嗟悼,感慨系之,從而進一步發揮說,人生短暫,轉眼間百年消逝,猶如風中燈焰一樣,很快熄滅。這兩句雖較消沉,卻不但有首尾呼應之妙,承應了首句“蘭亭繭紙入昭陵”,而且使結尾含蓄深沉,它暗寓了《蘭亭序》結尾的感慨: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時世變遷,勝事不同,但用來發感慨、抒情懷的意趣卻是一樣的。以后觀覽鑒賞這些作品的人,也將對我的這篇序文產生同感……王羲之的這些想法,被蘇軾巧妙地借來表達對墨妙亭及自己墨妙亭詩的情思感受,真可說是“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接著,蘇軾水到渠成地引出如下詩句:“他年劉郎憶賀監,還道同時須服膺。”唐代詩人劉禹錫,當他看到先于自己出世的賀知章的寺壁草書后曾這樣寫道: “高樓賀監昔嘗登,壁上筆蹤龍虎騰……偶因獨見空驚目,恨不同時便伏膺” (參見劉禹錫《洛中寺北樓見賀監草書題詩》賞析)。蘇軾在詩中把東晉的王羲之、唐代的劉禹錫和自己的感慨情懷一線貫穿了起來。它感到,后人鑒賞宋代墨妙亭內的名跡以及自己《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書跡后,也可能會產生類似王羲之或劉禹錫的感受,而這些感受,也正是蘇軾在自己詩中所預料和所希望出現的。具體地說,這類感受,或是“世殊事異,興懷則一”;或是“亦將有感于斯文”;或是深感“恨不同時”,或是驚目而又服膺……蘇軾這首詩的結尾,借用晉、唐典故,既富于深沉的歷史感,又富于深長的審美意味,它融合了過去、現在及未來,低回曲折,表達得顯而不露,深而不晦,用典而無粘皮帶骨的痕跡,可謂情真理切,通脫而清新。
上一篇:《夷則商國香慢賦子固凌波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懷素上人草書歌》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