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嘉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日 日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 明日無窮老將至。
晨昏滾滾水東流, 今古悠悠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這是一首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古詩名篇。全詩句句明白如話,樸實無華,無文采可言,然而卻具有不朽的魅力。數百年以來,不同階級、不同階層、不同文化生活層次的人,對此詩無不樂道,并以為座右銘言。其原因為何? 顯然應當歸結于作者在詩中用句句實話所道出的為世俗驚竦的事實所致。
“明日”,世俗社會、蕓蕓眾生,多于此寄托著各自的希望與理想,多于此構造神話般的世界,故此,“明日”多充滿了理想的霞光,五彩斑斕。詩人文嘉卻不如此,他所看到的世人的明日,正是以其今日來看。他看到了世人花前月下、紙醉金迷地消磨掉的時光,看到了日月如水東去,世人卻不能覺察。文嘉的不平凡處也正在于他的不同流俗,不囿于俗人眼光,能看到他人不能看到、能道出他人不能道出的事實。這也是《明日歌》一出,便能為讀者廣為吟誦的重要原因。《明日歌》所起的是一種心理反撥的作用,如佛家勸世,當頭棒喝,讓世人清醒。
《論語》中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光陰流逝,晨昏交替,時間一天天過去。常人所具的惰性心理,總寄希望于將來。今日之事拖至明日,明日又復成了今日。日日月月,歲歲年年,不覺中老之將至。雖一生一世,毫無建樹,嘆惋不息,卻已悔之莫及。“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文嘉在這首《明日歌》中寓有批判諷喻,卻也寄托有善良的希望。他不滿于世人的虛度歲月,有所譏諷,但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夠驚醒振作,起而直追。席勒曾說過:“我們的時代實際上是在兩條歧路上徬徨,一方面淪為粗野,另一方面淪為疲軟和乖戾。我們的時代應通過美從這雙重的混亂中恢復過來。”(《審美教育書簡》)文嘉的時代,封建社會已到了晚期,頹廢沒落,墮落腐化,自然成了衰敗中階級社會的普遍現象,藝術的社會使命感,促使詩人拿起了藝術之筆,以詩的語言,以美的形式,載負著哲理的說教,寫出了這首流傳不衰的《明日歌》。今天的讀者,所接受的,與詩人原本的命意顯有區別。共同處在勸人珍惜時光,不虛度人生這一點上。這也是審美共性存在的基礎。
上一篇:《擬寒山、拾得十九首(選一)·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月巖·元·劉立雪》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