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題辭者, 所以題號孟子之書。本末指義, 文辭之表也。孟,姓也;子者, 男子之通稱也。此書孟子之所作也, 故總謂之《孟子》, 其篇目則各自有名。
孟子, 鄒人也, 名軻, 字則未聞也。鄒本春秋邾子之國①, 至孟子時改曰鄒矣。國近魯, 后為魯所并。又言邾為楚所并, 非魯也。今鄒縣是也。或曰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后, 故孟子仕于齊。喪母而歸,葬于魯也。三桓②子孫,既以衰微分適他國。孟子生有淑質③,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④之教,長師孔子之孫子思, 治儒術之道,通“五經”, 尤長于《詩》、《書》。周衰之末,戰國縱橫, 用兵爭強, 以相侵奪。當世取士,務先權謀, 以為上賢。先王大道陵遲隳廢⑤, 異端并起,若楊朱、墨翟⑥放蕩之言以干時惑眾者非一。孟子閔悼堯舜湯文周孔之業將遂湮微, 正涂壅底⑦,仁義荒怠,佞偽馳騁, 經紫亂朱,于是則慕仲尼周流憂世,遂以儒道游于諸侯,思濟斯民。然由不肯枉尺直尋⑧,時君咸謂之迂闊于事,終莫能聽納其說。孟子亦自知遭蒼姬之訖錄, 值炎劉之未奮⑨,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⑩之和, 退不能信三代(11)之余風,恥沒世而無聞焉,是故垂憲言以詒后人(12)。仲尼有云:“我欲讬之空言, 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13)于是退而論集所與高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 又自撰其法度之言, 著書七篇,二百六十一章, 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羅天地,揆敘(14)萬類, 仁義、道德、性命、禍福, 粲然糜所不載。帝王公侯遵之, 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⒂;卿大夫士蹈之, 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厲操者儀之, 則可以崇高節、抗浮云。有風人之讬物、二雅⒃之正言, 可謂直而不倨⒄、曲而不屈, 命世亞圣之大才者也。
孔子自衛反魯, 然后樂正, 雅頌各得其所⒆。乃刪《詩》 定《書》, 系《周易》作《春秋》。孟子退自齊梁,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圣而作者也。七十子之疇, 會集夫子所言, 以為《論語》。《論語》者,五經之錧鎋,六藝之喉衿也(20)。孟子之書則而象之: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答以俎豆(21);梁惠王問利國,孟子對以仁義(22)。宋桓魋欲害孔子,孔子稱: “天生德于予。”(23)魯臧倉毀鬲孟子,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24)旨意合同若此者眾。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正,其文不能弘深,不與內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仿而讬之者也。
孟子既沒之后, 大道遂絀。逮至亡秦焚滅經術,坑戮儒生,孟子徒黨盡矣。其書號為諸子,故篇籍得不泯絕。漢興,除秦虐禁,開延道德。孝文皇帝(25)欲廣游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后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訖今諸經通義,得引《孟子》以明事,謂之博文。
孟子長于譬喻,辭不迫切而意以獨至。其言曰: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為得之矣?!?sup>(26)斯言殆欲使后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 不但施于說詩也。今諸解者,往往摭取(27)而說之, 其說又多乖異不同。孟子以來,五百余載,傳之者亦已眾多。余生西京,世尋丕祚,有自來矣(28)。少蒙義方,訓涉典文,知命之際,嬰戚于滅,遘屯離蹇,詭姓遁身(29)。經營八纮之內(30),十有余年,心剿形瘵(31),何勤如焉。嘗息肩弛擔于海岱之間,或有溫故知新, 雅德君子。矜我劬瘁,眷我皓首(32),訪論稽古,慰以大道。余困吝之中,精神遐漂,靡所濟集(33)。聊欲系志于翰墨,得以亂思遺老也。惟六籍之學,先覺之士,釋而辯之者既已詳矣。儒家惟有《孟子》,閎遠微妙,緼奧難見(34),宜在條理之科。于是乃述己所見聞,證以經傳, 為之章句。具載本文,章別其旨,分為上下,凡十四卷。究而言之,不敢以當達者施于新學(35),可以悟疑辯惑,愚亦未能審于是非。后之明者,見其違闕,倘改而正諸, 不亦宜乎。
(“諸子集成”本《孟子正義》卷首)
注釋 ①邾子之國——亦稱邾婁,即鄒。傳為顓頊后裔挾所建立,曹姓,有今山東費、鄒、滕、濟寧、金鄉等縣地。建都于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
都于繹(今山東鄒縣東南紀王城)。戰國時為楚所滅。②三桓——春秋后期掌握魯國政權的三家貴族,即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族是魯桓公之子仲慶父叔牙、季友的后裔,故稱“三桓”。③淑質——善良的品質。④慈母三遷——《列女傳·母儀篇》載:孟家原居墓地旁,孟子少年時“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 ‘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戲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炀??!?⑤陵遲隳廢——陵遲,同“陵夷”,迤邐漸平,引申為衰頹。隳廢,毀壞荒廢。⑥楊朱、墨翟——楊朱,戰國時思想家, 又稱楊子。他發揮老子“攝生”觀點,主張“全性保真, 不以物累形”, 為“養生”、“貴己”而摒棄一切。墨翟,即墨子,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者,主張“兼愛”、“非攻”,當時被目為“顯學”。著有《墨子》。⑦壅底——壅蔽停滯。《左傳·昭公元年》:“勿使有所壅蔽湫底?!钡?,滯、止。⑧枉尺直尋——《孟子·滕文公下》: “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比喻在小節上不妨委屈一些,以求得到較大的好處。枉,屈;直,申。八尺為尋。⑨“遭蒼姬之訖錄”二句——意謂周王朝運終數盡,而漢王朝還沒有興起。蒼姬,指周;炎劉,指漢。訖錄,謂天命已終。⑩雍熙——和樂昇平。(11)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12)垂憲言以詒后——垂,流傳下去。憲言,法度之言。詒(yi),送給。(13)“我欲”二句——語見《春秋緯》:“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币嘁娪诙偈妗洞呵锓甭丁贰⑺抉R遷《太史公自序)等。(14)揆敘——統理安排。(15)清廟——《詩·周頌》篇名。詩中頌周文王及其群臣,是周天子祭祀祖先的樂歌。這里代指祖先功德。(16)二雅——指《詩經》的《大雅》和《小雅》。(17)倨(ju)——直而折曲。《禮記·樂記》: “倨中矩,勾中鉤?!敝倍毁?,即不曲折。(18)“孔子自衛反魯”三句——見《論語·子罕》。對此, 《史記·孔子世家》亦有記載。(19)館鎋——當作“輨轄”?!墩f文·車部》:“輨,轂耑錔也;轄,鍵也?!?20)“六藝”句——六藝,指禮、樂、射、御(馭)、書、數。喉衿,喻指關鍵、綱領。(21)“衛靈公”二句——見《論語·衛靈公》。陳,兵陣。俎(zu)豆,禮器。(22)“梁惠王”二句——見《孟子·梁惠王上》。意謂不談貨利,只談仁義。(23)“宋桓魋”二句——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24)“魯臧倉”二句——事見《孟子·梁惠王下》。臧倉,魯平公寵信的小臣。毀鬲,譖毀阻隔。(25)孝文皇帝——即漢文帝劉恒,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他繼續實行漢初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政策,一度呈現富庶景象。景帝因之, 史稱“文景之治”。(26)“說詩者”四句——語見《孟子·萬章下》,意謂說詩者理解作品時,不能拘泥于作品中個別的文辭,不能從文辭表面機械地理解,斷章取義地曲解作品的真旨。在對全篇內容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去探求詩人寫詩的意義。逆,《說文》釋為“迎”,即求的意思。(27)摭(zhi)取——拾取,摘取。(28)“余生西京”三句——趙氏為京兆長陵人。長陵,前漢屬馮詡,后漢屬京兆。京兆為西漢所都,故曰“西京”。趙氏之先人為列卿諸侯王,溯其原始,出身顓頊帝,故尋繹其丕祚,自有來歷。丕祚,俸祿、爵位。(29)“知命之際”四句——嬰戚,遭遇不幸。遘屯離蹇,經受離亂。詭姓遁身,改姓更名隱遁脫身。這里指他因貶議宦官唐衡兄弟,家屬親友遭殺害,他離鄉逃難,改姓易名,賣餅于北海市中。(30)經營八纮之內——指其在江淮海岱,無所不歷。八纮,猶八極,最邊遠的地方。(31)心剿形瘵——心勞身病。瘵(zhai),病。(32)“矜我”二句——矜、眷,都是顧惜的意思。劬(qu)瘁,勞苦困瘁。(33)“精神遐漂”二句——精神遐遠而漂浮,無所定止而斂聚。(34)“閎遠微妙”二句——宏大高遠隱微精妙,深奧難以發現。(35)新學——初學。
賞析 《<孟子>題辭》是東漢趙岐為其《孟子章句》所作的序?!墩戮洹肥亲钤绲摹睹献印纷ⅲ?自其產生以來,流傳不絕,深受后人推許, 如清代阮元說它“以較馬、鄭、許、服諸儒稍為固陋,然屬書離辭,指事類情,于訓詁無所戾。七篇之微言大義藉是可推,且章別為指,令學者可分章尋求,于漢傳注別開一例,功亦勤矣?!绷簡⒊圃S其為“漢代經師最可寶貴之著作”。
作為某一作品的注,它是直接依附于特定作品的,因而具有較強的寄生性,其價值的大小,除了它本身的完善與否,還在于它所依附的文本價值的大小。選擇一部價值極高的經典為之作注與選擇一部一般作品為之作注,其價值是有高下之分的。因此,趙岐用了極大的篇幅來闡述孟子其人其書的價值。這種闡述,是緊密聯系孟子的生平而進行的, 因為這不但為深刻揭示孟子的思想提供依托,而且也符合孟子本人提倡的“知人論世”的主張。
《題辭》是中國歷史上有案可稽的第一篇稱孟子為“亞圣”的文章。對于今人而言,孟子在儒家諸賢中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地位是一個常識,然而這種地位的確立,卻只是在宋朝之后,前此處于亞圣地位的一直是顏回。孟子生前不受重視,死后,其生平事跡也很快被遺忘。司馬遷為他作傳時, 已經找不到關于他生平的足夠資料了,故而《孟子荀卿列傳》言及孟子,只有短短一百余字。趙岐之所以首倡給孟子如此崇高的榮譽,并非為了通過抬高孟子以自高其《章句》的價值,他是有著足夠的理由的。孟子“長師孔子之孫子思”,在師承上有著毋庸置疑的正統性;同孔子一樣,他也是在天下紛亂、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時以儒道游說諸侯,苦口婆心地勸說君主們放棄暴力,實行仁政,以至被“識時務”者視為迂闊,結果不僅未能實現理想,而且屢遭磨難,受盡坎坷。在政治上陷于窮途之后,他的選擇也如孔子一樣,退而著書,而其書又在精神風貌上與孔子的《論語》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并同樣具有崇高的價值:“包羅天地,揆敘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粲然糜所不載。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卿士大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厲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抗浮云。有風人之讬物、二雅之正言,可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彼^“亞圣”,無非含有這兩重意味:第一,他是圣人之道的傳承者;第二,其成就為緊逼孔子的圣人之亞者。以這兩點考之于孟子,他無疑是最具備資格的“命世亞圣之大才者也”。孟子其人其書是如此重要,則為《孟子》作注、闡釋孟子的思想,其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趙岐是一個目光敏銳、善于發現問題的人。他從《孟子》一書的思想內容、寫作風格入手,得出了“外書四篇,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正,其文不能弘深,不與內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仿而讬之者也”的結論,此已成為后世對“外書”的不刊之論。
作為《孟子》的序言,《題辭》還談到了自己作《章句》的由來、經過以及《章句》的體例、結構等。言辭懇切、謙遜,一代經學大師的胸懷、氣度躍然紙上。
上一篇:《孫犁文集》自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建筑設計參考圖集》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