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
客喜非實喜,客悲非實悲。百回信到家,未當身一歸。未歸長嗟愁,嗟愁填中懷。開口吐愁聲,還卻入耳來。常恐淚滴多, 自損兩目輝。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
提起賈島,人們便會立即想起他的苦吟精神和蘇東坡“郊寒島瘦”的評語來。其實,一個“瘦”字,是概括不了賈島詩的藝術特色的。
賈島詩在藝術上一個很大的特色是,從平淡中見雋永,從幽細中著滋味,詩人往往從幽細平淡的生活畫面中慢慢咀嚼出醇厚濃郁的生活情味來,給人以美感教育。《唐音癸簽》卷七引方秋崖的話說:
賈浪仙島產寒苦地,立心亦苦,如不欲以才力氣勢,掩奪性情。特于事物理態,毫忽體認,深者寂入,峻者迥出,不但人口數聯,于劫灰上泠然獨存,尋咀馀篇,芊蔥佳氣,瘦隱秀脈,其妙一一徐露, 無可厭斁。
這首《客喜》詩,寫的便是游子客居的心情。這是一種人人心中都有卻又非人人口中都能說出的感情,是一種極平常、極普遍的感情,因而也是一種典型的感情。
起筆兩句即直搗心源.敘述客中感受最深的一點:客中的悲與喜,都是暫時的,表面的,決非真正的悲喜。為什么呢?三四兩句作了交代:“百回信到家,未當身一歸。”即使一百回寫信寄到家中,也抵不上親自回家一趟。因為客中所得到的有關家中的信息,無論多么詳細,都不如自己親自到家所了解的那么具體、細微、真切,這是一層;家中的情況在不斷地變化,當某一情況傳遞到客中,為自己所了解時,家中又有新的情況發生,而自己并未了解,仍在為前面所了解到的情況在悲或喜,這是二層;回到家中,有親人相互安慰、勸勉、慶賀,進行感情交流,在客中只有自己一人在自悲自嘆或自慶自喜,沒有知音,這是三層。這三層意思雖然都未寫明,但蘊含在“百回信到家,未當一身歸”兩句中,所以這兩句詩,頗耐人咀嚼、尋味。
由于上述原因,長期在外作客的人,往往是悲多于喜,以至于有悲無喜了。所以,詩人很自然地寫出“未歸長嗟愁,嗟愁填中懷,開口吐愁聲,還卻入耳來”四句,說明游子在客中的苦況。游子自嗟自愁, 自嘆自怨,出己口,入己耳,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只用白描,不加雕飾,卻情景逼真,令人凄然。
最后,詩境又深入一層,寫出游子的擔心和遐想。游子擔心“常恐淚滴多,自損兩目輝”;淌眼淚是悲愁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流淚過多又會損傷目力,這是游子感情與理智的交戰,想以理智來控制感情。游子又遐想“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鬢發變白是悲愁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這位游子(即詩人賈島)沒有象一般游子那樣因此而想到衰老,而是異想天開地要用這鬢邊之絲去織寒衣,但理智又告訴他這是“不堪織寒衣”的。這是以詭異生澀之境,狀寫出羈旅他鄉,懷才不遇,衣食難繼之苦;這是以想入非非的詭奇手法,“鑿空亂道”的虛幻形式,抒寫出異平常人的一種感情。這種手法和形式,在藝術上也是一種創造,偶爾用之,何嘗不可?而象歐陽修這樣的文壇泰斗,也竟然對這種苦心毫不理解,居然說出“就令織得,能得幾何”(《六一詩話》)的呆話來批評他,實在太冤枉了賈島。
上一篇:《孟姜女廟同形異音異義聯》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將仲子·《詩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