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老年, 自知來日無多, 回憶過去, 凡所見所聞所親身經歷,一時都如斷爛影片, 呈現腦海。此時百感交集, 又百無聊賴。于是便有把有生以來所見所聞所親身經歷者寫出來的意念。
但行年50而知40之非。我今年實足年齡84,如果10歲而知人事, 則74年的所作所為, 實多內疚。幼年稟承慈訓, 謹言慎行。青年時甫出學校,即進商務印書館編譯所,4年后主編并改革《小說月報》,可謂一帆風順。我是有多方面的嗜好的。在學術上也曾讀經讀史,讀諸子百家,也曾學作詩填詞。中年稍經憂患, 雖有抱負,早成泡影。不得已而舞文弄墨, 當年又有“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之情勢, 其不足觀, 自不待言。然而尚欲寫回憶錄,一因幼年稟承慈訓而養成之謹言慎行,至今未敢怠忽。二則我之一生, 雖不足法, 尚可為戒。此在讀者自己領會,不待繁言。
所記事物,務求真實。言語對答, 或偶添藻飾, 但切不因華失真。凡有書刊可查核者,必求得而心安。凡有友朋可咨詢者,亦必虛心求教。他人之回憶可供參考者, 亦多方搜求,務求無有遺珠。已發表之稿, 或有誤記者, 承讀者來信指出,將據以改正。其有兩說不同者,存疑而已。
出版社今將已發表部分出單行本, 囑寫序言, 因草此數行以答,并將回憶錄題名曰:《我走過的道路》。此道路之起點是我的幼年, 其終點則為1948年冬我從香港到大連。
茅 盾
1980年9月17日北京
(《我走過的道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賞析 《我走過的道路》,是文壇巨匠茅盾先生的一部著名文學傳記,分上、中、下三冊。人民文學出版社于1981年10月出版了上冊, 1984年5月出版了中冊,1988年9月出版了下冊。全書從作者自己的家鄉、親人、童年寫起,直到1948年冬他從香港到大連為止,回憶了他前半生約50多年的經歷和見聞。
書的上冊包括12章,從家庭、童年、學生時代到1927年大革命;中冊從《創作生涯的開始》到《抗戰前夕的文學活動》,共11章,概括了他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經歷;下冊記敘在8年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活動。全書結集出版前,各章節曾于1978年11月在《新文學史料》創刊號起開始連載。其中,作者親筆撰寫稿到1934年,即《新文學史料》1982年第4期發表的《1934年的文化“圍剿”和“反圍剿”——回憶錄(17)》止,以后的書稿則是由他的親屬根據他生前的錄音、談話、筆記及其他材料整理而成。這本出色的文學傳記,為我國現代文學史和政治、社會、文化史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史料。
《我走過的道路》序言,短短五六百字,把著者晚年寫回憶文的緣起、自己前半生的主要生涯、性格特征,作了言簡意賅的述說。同時,也談到自己寫回憶文時所采取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最后也標明了這些回憶文所寫內容的起迄時間,是他從幼年至1948年冬止,即半個世紀內的事。
《序》文共分四段,首尾兩段較為簡略。首段說自己“人到了老年, 自知來日無多”,便“回憶過去……有把有生以來所見所聞所親身經歷者寫出來的意念。”這符合人生的常理,也符合老年人愛懷舊的心理特征。作者是半個多世紀來許多重大文學事件的參與者與親歷者,回憶一番往事自然具有重大的意義。
《序》文的重點,是二、三兩段,不僅文字多,也十分重要。因為是為自己的書寫序言,就離不開談點半個世紀以來的自我經歷。第二段一開頭就說為人“行年50而知40之非”,回顧過去是有益無害的。現在,實足84歲了,如果10歲而知人事,則也已知人事74年了。但回憶的結果是“實多內疚”,這是自謙之詞,也是實情。接著,又從幼年的“謹言慎行”,到青年甫出學校后的“一帆風順”,再到中年時的“稍經憂患,雖有抱負,早成泡影”,通過鮮明對比,說明人生之路也是不平坦的。所以,到最后“舞文弄墨”,實在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何況那時作文“尚有避文禍的擔心”,人說“著書都為稻粱謀”,事實上也的確有為解決生計的意思在內。這是作者敞開心扉向讀者坦陳心跡的大白話,很快縮短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但當真正動手寫回憶錄時,又不能不稟承幼年時父親的“慈訓”而“謹言慎行”,決不敢有些微放任怠慢。而自己年歲漸大,也應當寫出來, 因為“我之一生,雖不足法, 尚可為戒。”意即74年的經驗教訓,寫了出來對讀者恐也不無裨益。這就把全書的寫作緣起,進一步具體和深化了。事實上,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杰出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回憶錄意義之重大,是遠遠超過個人甚至文學創作界的范圍的。
《序》文的第三段,雖只五行,但和上段同樣重要。這段主要談自己寫回憶錄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即“務求真實”,即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寫,決“不因華失真”。作者所談這一基本原則人人都懂,卻不是任何作家都能做到、做好的。許杰教授在為一本傳記作品寫的序言中,針對當時時弊,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我以為文筆非常生動但虛擬很多的人物傳記,還不如照實直寫的純樸的人物傳記來得更可信,更令人信服些,價值自然也會更大些的。”人物傳記如此,回憶錄自然更應當如此。茅盾在序文中所寫“凡有書刊可查核者,必求得而心安。凡有友朋可咨詢者,亦必虛心求教。……”進一步說明這位文壇先輩的謙遜,以及他在寫作時求實求真態度的執著和實在。
《序》文最后一段,再次說到這本書的序言是出版社囑寫的,題目系自擬,并再次強調書中所寫事件的起迄時間,建國以后顯然是不包括在內的。結尾這段,總括了前文,又與前文環環緊扣,互為呼應,把全序連成一個完美的整體。因此,總的說來,這篇序言篇幅短小,不蔓不枝,詞語冼煉,敘述真實, 內涵豐富,功力獨到。全文在概述自己大半生經歷的同時,特別闡明了對寫回憶錄、傳記作品的原則,具有卓越的見解。可以說,這是一篇堪稱典范的當代優秀序跋文章,是本世紀序跋文章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值得細細品味。
上一篇:《愚溪詩》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揚鞭集》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