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魏學洢·短歌跋》鑒賞
墮地而后,刻刻皆死期也,但未測死法耳。死于餓,死于杖,死于縊,死于毒,死于水,死于火,死于刀,死于鑊,死于千鋒萬鏑,人總謂不如死于病。
嗟乎!枕席之上,凄淚暗滋,若汗猛迸,咽喉輪轉,一響而絕,亦安見其愈于烈烈死也哉?
丈夫身荷軍國,方以徒死為臣子罪,豈堪更以不死為君夫羞?世之豪杰自命者,未及見虜騎,輒踉蹌奔還,抑何其不知慚也!
友人錢茶吊遼死事將吏①,作《短歌》 十章,敲如意歌之②,聲辭慷慨。余歌文信公詩③,為之亂曰④: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魏子敬集》)
作者魏學洢是一個血性男兒,極重節義,生死以之。這一點和他父親魏大中備受奸黨酷刑而寧死不屈的精神,有相似之處。錢士升說他“凡義利貞邪之辨,斬然若別黔皙。每遇古人奇節,輒掀髯起舞; 觸羞恥事,則裂眥唾罵,龂龂不休” (《魏孝子集序》) 。此跋笑庸人,刺懦將,吊國殤,正氣浩然,慷慨激烈,恰如其人。
作者抓住生死觀的大問題,無情地批判了生怕死于非命,但求安樂而死的世俗觀念,刻畫了庸人們臨死的一副可憐相: “枕席之上,凄淚暗滋,苦汗猛進,咽喉輪轉,一響而絕。”又進一步反詰道:“亦安見其愈于烈烈死也哉?”十足見其愚蒙之至。
作者尤其痛憤于那些膽怯的將領,他們全不以軍國大事為重,只圖保全個人身家性命,平日以 “豪杰” 自命,一旦臨敵,便聞風而逃,“未及見虜騎,輒踉蹌奔還”,寥寥數筆,便刻畫出他們膽小如鼠、貪生怕死的丑形。作者進而直斥道: “抑何其不知慚也! ”鞭撻狠而有力,字字見血。
結尾處高唱《短歌》與文天祥詩句,是對陣亡將士的禮贊,是對自己所服膺的生死觀的表白。音調高亢,“聲辭慷慨”。
從血管里噴出來的都是血。此跋是作者靈魂的“曝光”,真實強烈,字里行間洋溢一股不可干犯的凜然正氣,震憾人心,真可使懦者立,頑夫廉。
上一篇:《清·朱彝尊·看竹圖記》鑒賞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王嘉·石床玉盤》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