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禮記》·杜蕢揚觶
(檀弓下)
知悼子卒【1】,未葬。平公飲酒【2】,師曠、李調侍【3】。鼓鐘【4】。杜蕢自外來【5】,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6】。”杜蕢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 堂上北面坐飲之。降,趨而出【7】。
平公呼而進之, 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8】,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知悼子在堂【9】,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太師也【5】,不以詔,是以飲之也。”“爾飲調何也?”曰:“調也,君之褻臣也,為一飲一食忘君之疾【10】,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也【11】。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12】,是以飲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觶【13】。
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毋廢斯爵也。”至于今,既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
【注釋】
【1】知(音智)悼子:晉大夫,名罃,知莊子之子,悼是他的謚號。
【2】平公:晉平公,名彪。
【3】 師曠: 晉國的樂官。李調, 晉平公的近臣。
【4】 鼓鐘: 敲鐘奏樂。鐘, 樂器, 歌鐘。
【5】 杜蕢: 《左傳》作“屠蒯”, 晉國宰夫。
【6】 寢: 寢宮。
【7】 趨: 小步快走。
【8】 曩者: 剛才。爾心: 你的意思。開予: 開導我。
【9】 在堂: 這里指靈柩放在家里未下葬。
【10】 疾: 疾日, 猶惡日、忌日。
【11】 宰夫: 掌管國君膳食的小官。
【12】 知防: 知諫防閑, 即勸諫。古代勸諫是諫官的職權, 別人不得越職。
【13】 揚觶: 舉起酒杯。觶, 酒器。
【賞析】
《杜蕢揚觶》是選自 《禮記·檀弓下》上的一章, 文章記述了春秋時晉國的宰夫杜蕢以巧妙的方式, 諫阻晉平公在國家重臣喪事期間仍恣意作樂的非禮行為。
本文故事性極強, 情節完整, 人物形象突出, 語言精練。文章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寫晉大夫知悼子知罃死, 而晉平公與近臣越禮飲宴作樂, 杜蕢入寢巧諫。文章一開始先寫“知悼子卒, 未葬”點明晉國失其大臣,而且是在喪葬之時, 按禮法, 按人之常情, 舉國上下應為之盡哀。而晉國國君卻不然,“平公飲酒”點出晉平公非禮行為, 并寫大臣師曠、李調作陪, 一“侍”字明確了師曠與李調為平公左右近臣的身份, 這些敘述都是為杜蕢阻諫作鋪墊。接著“鼓鐘”一語, 詞用得極為精練, 在文章章法上, 的確妙不可言, 一方面它將平公等人逾禮作樂的行為昭然若揭; 一方面又符合師曠的近臣身份, 因師曠即為掌管音樂的長官, 寫出平公放縱而大臣獻媚的行徑; 再一方面亦為寫杜蕢尋鐘樂之聲入諫張本。下面文章轉而寫杜蕢入諫。這里寫得較為詳盡,分三層交代杜蕢入寢而諫的情形。第一層敘述杜蕢聞鐘樂之聲, 發現問題, 詢問平公所在。萌生阻諫之意。文中先言杜蕢自外來, 那么國中悲哀傷悼的氣氛, 他自然體會得到, 忽“聞鐘聲”馬上使他有所察覺, 以致萌發入諫之心。接著一問一答, 表明杜蕢因自外來, 故不知平公所在, 并點出平公所在之處。這里問答簡潔明確, 杜蕢入諫的急切之情自然顯現于其中。情雖急切, 然諫阻是否能引起平公的注意, 是否有效, 這是最重要的問題。第二層寫杜蕢為引起平公的注意, 入寢后舉動怪異, 為下文說明勸諫之意埋下伏筆。“杜蕢入寢, 歷階而升”先寫他入寢宮, 為后面寫其出伏線。接著寫他罰師曠、李調飲酒, 繼而自身跪在堂上面向北罰自己飲酒,始終與平公沒有正面接觸,未交一語,一系列舉動盡反常態,如打啞謎,令人費解,第三層寫杜蕢留下這一連串謎之后,竟自“降,趨而出”,更使人不可思議,文章到此將杜蕢自布疑陣,巧妙地吸引平公入彀的方式敘寫出來,章法上這段“降”字扣“歷階而升”,“趨而出”扣“入寢”,珠聯壁合,天衣無縫。
第二段,寫平公不解,杜蕢為其解釋勸諫之意,使晉公悔過,點出杜蕢揚觶的意義所在。這段可分為四層,其一承上段寫平公對杜蕢的舉動,大惑不解,故“呼而進之”,并進而詢問。當然此時平公作樂過分,心里自然有愧。感覺杜蕢有勸諫的意思,卻又不明白,因而說“曩者爾心或開予,是以不與爾言”,從而提出“爾飲曠何也”的問題,求得杜蕢解疑。其二,杜蕢就平公的問題,解釋他一系列奇怪的舉動,說明其中含意。雖然前面杜蕢的啞謎似的舉動,已經引起了平公注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勸諫還是要注意方法。因而,杜蕢先從禮法上,比較并說明大臣知悼子之哀重于子卯(桀、紂忌日)之哀,所以不應動樂的大道理,勸諫晉平公。而后分別說明他罰師曠、李調及自罰的原因,批評臣下不能恪盡職守,勸止晉公,反而助長逸樂之風。這樣從批評臣下的角度,巧妙地表明了諷諫之意。在這段說明里,杜蕢注意批評的分寸。他指責師曠本是掌管禮樂的,應熟諳禮制,在平公逾禮時,卻不能使君主明白其過失,這是最大的失職。而李調乃近習之臣,杜蕢則更尖銳批評諷刺他徇君,“君之褻臣也”,一句話既寫李調為何許人,也巧妙地批評了平公不能識人,為褻臣所包圍的缺點。對自罰酒的解釋,表面上批評自己越職侵官,實際是把自己與前二人對比,言自身雖為宰夫,地位低微,卻深明大義,人品高尚,實實在在地將自身褒獎了一番。這段解釋照應了前文的伏筆,使人頓開茅塞,章法更加嚴謹。第三層,寫晉平公聽杜蕢解釋后悔過的表示。“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平公下臺階也妙極了,好像大家都有過錯,而自己只不過犯了同樣的過錯,其實他才是罪魁,但他已經認識到了過失,杜蕢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當然平公臺階下得妙,關鍵還在于杜蕢鋪臺階鋪得巧。平公最后請罰酒,引出杜蕢揚觶。最后一層,寫杜蕢揚觶罰平公飲酒。杜蕢盥洗然后舉,表示其潔凈。此時此刻杜蕢的身份已不是一般的宰夫了,儼然成為平公的師長了。
第三段寫晉平公使杜蕢揚觶成為晉國宴飲時的禮儀,表現杜蕢勸諫的效果及其深遠的歷史意義。文章先寫平公對侍者言,既表明他認識錯誤的誠懇,也表明他對杜蕢的褒獎,同時說明他能夠從長遠考慮,希望杜蕢揚觶的批評意義傳下去。最后文章寫晉國宴飲時有“杜舉”的禮儀習俗,說明故事的結局,從另一角度贊揚杜蕢勸諫的成效,也點明了題目,突出和深化了主題。
這篇文章表現杜蕢這樣一個小官勸諫平公的故事, 注重表現人物的個性, 通過欲擒故縱手法, 旁敲側擊誘敵深入。文章開始處處設防, 中間則層層剝筍, 意到筆收, 神完氣足, 結穴自然, 且有回波蕩漾之妙, 在作者筆下刻畫出杜蕢機智敏捷,深明大義, 正直高尚, 又富于詼諧幽默的形象。對比之下, 師曠、李調, 雖是近臣。但不知憂國憂君, 一味順從平公, 只求茍安的個性也表露無遺。而平公身為一國之君, 沉迷逸樂的本性亦揭示得明明白白, 但他能接受意見, 善于改過, 也還是可貴的。
上一篇:《古文觀止·韓愈·雜說四》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明文·袁宗道·極樂寺①紀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