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斜沈沈藏海屋,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此詩兼寫春、江、花、月、夜及其相關的各種景色,而以月光統眾景,以眾景含哲理、寓深情,構成朦朧、深邃、奇妙的藝術境界,令人探索不盡,玩味無窮。
全詩可分前后兩大段落。“長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描繪引發關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發端兩句,展現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遼闊視野。一個“生”字,將明月擬人化;一個“共”字,又強調了春江與明月的天然聯系。江流千萬里,月光隨波千萬里;江流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總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輝映,有春江處,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詩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產生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問。對于這個涉及宙宇生成、人類起源的疑問,詩人自然無法回答。于是轉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個體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類整體而言,則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因而能與明月共存。所以雖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從“初照”以后,照過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詩人對比明月的永恒,對人生的匆匆換代不無感慨,然而想到人類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進一步探求:一輪“孤月”,永照長江,難道是期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嗎?于是由江月“待人”產生聯想,轉入后一段落。
“孤月”尚且“待人”,何況游子、思婦?詩人于是馳騁想象,代抒游子、思婦兩地相思、相望之情。詩人想象“誰家今夜扁舟子”,正經過江邊的“青楓浦”,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飄泊無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處明月樓”。從“應照離人妝鏡臺”的那個“應”字看,“可憐樓上月徘徊”以下數句,都是詩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詞:妻子望月懷人而人終不至,因而怕見月光。但她可以卷起“玉戶簾”,卻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凈“搗衣砧”,卻拂不掉月色。“此時相望不相聞”,而普照乾坤的月華是能照見夫君的,因而又產生了“愿逐月華流照君”的癡想。追隨月光照見夫君,當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傳說托鴻雁、鯉魚捎書帶信,然而鴻雁奮飛,也飛不出明月的光影;鯉魚騰躍,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文。接下去,詩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諸夢寐。他在夢中看見落花,意識到春天已過去大半,而自己還未能還家。眼睜睜地看著“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時光不斷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著消逝,然而碣石、瀟湘,水遠山遙,怎能乘月歸家?以“落月搖情滿江樹”結束全篇,情思搖曳,動人心魄。自“白云一片”至此,為游子、思婦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點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實境中含夢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時空疊合,虛實互補,從而獲得了低回宛轉、纏綿悱惻、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全詩36句,每四句換韻,平、上、去相間,抑揚頓挫,與內容的變化相適應,意蘊深廣,情韻悠揚。
這首詩受到明清以來詩論家的高度贊揚。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云:“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出劉希夷《白頭翁》上。”鍾惺《唐詩歸》云: “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陸時雍《唐詩鏡》云: “微情渺思,多以懸感見奇。”王堯衢《古唐詩合解》云: “情文相生,各各呈艷,光怪陸離,不可端倪,真奇制也!”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更譽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上一篇:岑參《春夢》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綦毋潛《春泛若耶溪》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