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嘆萬重山,君還我未還。
武關猶悵望,何況百牢關!
這首詩程夢星認為是送李褒歸洛陽而作,但缺少根據。細細體會詩意,從叔大約是出武關南行,而商隱則是過百牢去梓州。雖各向天涯,然從叔所去的地方,可能稍近于梓州,所以說“君還我未還”,說“武關猶悵望,何況百牢關!”如從叔是歸洛陽舊居,則自應走潼關大道,何必繞道武關,走一條既紆曲又艱險的路呢?且李褒比商隱年長,商隱對他,一向用對長輩的口吻。而這首詩稱謂和語氣都比較隨便。因此,本篇所送之人實在并非李褒。
所送者可能與商隱身份相近,同為幕僚一類人物。所以有同病相憐之慨。詩中重復兩個“還”字、兩個“關”字,造成一種回環的語氣,表達了彼此間的依依不舍和對于長安的留戀情緒。兩個“還”字、兩個“關”字,又構成一種比較,雖然同是山長水遠,但自己的境遇較對方更為不如。語不必多,而讀之令人黯然。圍繞兩個“還”字、兩個“關”字,詩中幾次轉折,用意婉曲,卻又一氣涌出,非常自然。以頗為渾成的筆法傳達了蒼茫無盡的客愁遠思。
上一篇:方干《題君山》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崔國輔《王孫游》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