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羌村三首·其三》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斗爭。驅雞上樹林,始聞扣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
苦辭: “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詩前半(八句)是一幅充滿純樸鄉風和濃郁鄉情的畫圖。開頭四句并非直述:看來主人知道將有客人來訪,偏在這將要來而尚未到的時刻,“群雞亂叫”。即次句的“客至”是“客將至”,待家人剛把雞趕上樹木,這時才聽到扣門的聲音。王嗣奭《杜臆》引前人語謂“描寫村落小家光景如見”以后云:“但他人決寫不到此,入詩卻妙。”浦起龍《讀杜心解》則云: “興體起,樸而雋。”所謂“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里一見其“真”,正是戰亂年月荒僻的鄉園情景;二是樸而不俚。或說雞絕少上樹,但漢樂府《雞鳴》: “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巷中”,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其十八: “晨雞鳴高樹,命駕起旋歸”,陶淵明《歸園田居》詩: “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詩人們這樣寫,表現出一種鄉村特有的情趣和意境。如《杜詩鏡銓》引稱: “亦偶然事,寫出便的真。村景如繪。”接四句寫“客”的熱情和饋贈。“父老”,對老年人的尊稱。這里“客”先“問”,然后倒出榼中的清酒和濁酒,十分熱情可感。“問”,即問遺,問候和贈送禮物。“榼”(ke),盛酒器。“濁酒”,用糯米、黃米等釀制的酒,較混濁。
后半(八句)前四句敘父老的話。“苦辭”,再三地說。這里表示很抱歉。為什么“酒味薄”呢?因為“黍地無人耕”。而“無人耕”的原因,又是由于“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一層一層因果關系,表示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痛。浦起龍謂“‘苦辭’四句,借風生浪”。“風”,指眼前的酒; “浪”,指尚在進行的連兒童也參加了的戰爭。這四句雖是“代述父老之語” (仇兆鰲),但表現的是詩人的心聲。杜甫是一個“自比稷與契”、“窮年憂黎元”的人,生出這樣的“浪”是真摯可信的。最后四句杜甫自道感激并寬解父老。“為父老歌”,即為父老作此詩。《杜臆》云: “兒當兵革,故莫耕而酒薄,此正艱難處,乃能用情如是,故感而有愧。”此情此景,最后便以嘆悲之聲而驚四座了!仇兆鰲《杜詩詳解》云: “歌罷而嘆,公傷亂也。聽歌而涕,父老酸心也。”
《讀杜心解》云: “三詩合俱脫于陶。” 《義門讀書記》亦云: “俱似脫胎于陶。”兩書所指為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的第九首。其詩云,“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這首詩語言、架構、意境的確類陶,但意旨、內涵、情味都有不同。這里寫出了時世的艱難、民生的疾苦、戰亂的頻仍,更寫出了老杜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與高蹈的隱士情懷完全絕緣。而本詩的可貴處也正在這里。不過施補華《峴傭說詩》慧眼獨具,他說: “《羌村三首》,驚心動魄,真至極矣。陶公真至,寓于平澹;少陵真至,結為沉痛。此境遇之分,亦情性之分。”誠哉斯言也。
上一篇: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其三》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杜甫《三絕句·其三》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