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獲秋。
這是一首詠史抒懷之作。西塞山在今湖北黃石東,是長江中游要塞之一。前兩聯四句以洗練的語言,緊湊地描敘了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濬滅東吳的歷史。第一句寫西晉水軍出發,勢如破竹的浩大聲勢,后三句全寫東吳苦心經營的工事被摧,直到舉旗投降,步步緊逼,一氣直下,勝敗相形,巧于安排。王濬(jun),字士治,西晉武帝時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咸寧五年(279),王濬奉晉武帝命建造大型戰船(“樓船”),準備伐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王濬率戰船從益州沿江東下,用火炬燒融鐵鎖鏈,大軍直抵吳國國都金陵(又稱“石頭城”)。同年三月,吳王孫皓出降,吳國滅亡。后四句總結歷史經驗,借古諷今。第五句以“幾回”二字寫孫皓之后,宋、齊、梁、陳的相繼滅亡;第六句才寫到西塞山,說明地形不足恃,“王氣”不足憑。正如前人所云: “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 (清屈復《唐詩成法》)。“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 (紀昀語,見方回《瀛奎律髓》紀評)。第七句宕開一筆,直寫“今逢”之世;八句說往日的軍事堡壘,如今已荒廢在一片秋風蘆荻之中。表面看作者只是在客觀地敘述歷史、描繪古跡,其實是寓深刻的思想于縱橫開闔、酣暢流利的風調之中,警告當世擁兵自重、憑險割據的藩鎮。語言干凈明快,不炫博矜奇;結構節制約縮,不鋪張放縱;風格沉郁頓挫,悲愴雄渾。不失為歷來金陵懷古詩佳構,在中唐七律中亦屬杰作。正如清人薛雪所評: “似議非議,有論無論,筆著紙上,神來天際,氣魄法神,無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一瓢詩話》)
上一篇:高適《營州歌》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王昌齡《西宮春怨》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