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適《留耕堂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但存方寸地1,留與子孫耕。”余孩稚時,聞田野傳誦,已識其趣2;出游四方,所至閭巷無不道此相訓切3。今葛君自得遂取以名堂4,蓋其詞意質而勸戒深5,殆非文于言事者所能窺也6。
凡人衣食、居處、嗜好之須7,當身而足8,則所留固狹矣。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贏焉9;愛牽于子孫,不能業焉10。四民百藝11,朝營暮逐,各競其力,各私其求,雖危而終不懼,已多而猶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嗟夫!若是則誠不可禁已。雖然,其留者則必與是心俱。彼心不喪,術不謬,阡連陌接,谷量山積,而隱諸方寸之小12,無慚焉可也。不然,則貨雖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孫,子孫不能守。甚至刑禍戮辱13,水火盜賊14,俄反顧失之15,皆是也。故廣欲莫如少取,多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無爭。貨雖不留,心足以留也。豈惟田野閭巷,而士君子何獨不然!
葛君宅才數畝,無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樹,依約可數。有二子,行稱其文,卑躬側履16,非禮不動,草衣木食17,自樂其樂18。然后知方寸之小為無窮,而所留者異乎人之留也。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則猶外物也哉19!
【注釋】 1方寸地;一寸見方的土地,比喻少量的田產,并喻心地。2識:懂得。趣:義蘊。 3訓切:教誨切磋。 4遂:于是。5質:質樸。 6窺:窺見。 7須:需要。 8當身:自身所用。9贏:盈余。 10業:產業。 11四民:士、農、工、商。百藝:各行各業的人。 12隱:審度。 13刑禍戮辱:受到刑罰遭到殺戮。14水火盜賊:曹室水火之災和被盜被劫之害。 15反顧:回頭看。16卑躬側履:恭謹謙遜貌。 17草衣木食:編草為衣,采果為食,喻生活清苦。 18自樂其樂:以他所喜愛的生活方式為快樂。 19猶:仍然。
【今譯】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蔽以诤⑼瘯r,聽到鄉村里傳誦這句諺語,就已懂得它的義蘊;長大后外出四處游學,所到鄉里沒有不用這句話來相告勸勉的。如今葛自得君就拿來給他的堂取名,大概是這句話意義質樸而勸勉戒懼的作用深刻,恐怕不是一般話說得漂亮的文士所能窺見的。
大凡一個人的衣食、居處、嗜好所需,只是滿足他本人,那么他所留存的就為數不多了。然而,人們的思想為家庭所迫促,覺得沒有為之積余什么;受愛護子孫的感情所牽制,覺得沒有為之置什么產業。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朝朝暮暮經營追求,各自拚命用務,各自私有所追求的,即使危險也不懼怕,已經很多還不滿足,都是因為他所留存的不止供給他獨自一人的緣故。唉!如此看來那就確實不能禁止人們對財產的追求了。盡管如此,人們所留存的就必須要和這良心在一起。如果不違背良心,方法也不悖謬,即使田地連片相接,谷物的容量象山一樣堆積,但在自己方寸之小的心里審度一下,沒有什么慚愧的,這也是可以的。要不是這樣,財產雖然留存了而良心卻沒有一起留存下來,那么,這財產留給家庭,家庭不能承受;留給子孫,子孫不能保有。甚而至于遭到刑戮殺身之禍,或者遭到水火災害被盜被劫,過不久回頭看看財產的喪失,都是這個原因。所以欲望大不如獲取少,貪圖多不如少追求,有所得不如少爭執。這樣,財產雖然沒有保存遺留下來,可是良心卻足以留存給子孫。這句話難道只是對鄉村的人來說的,而士大夫卻偏偏不是這樣呢!
葛君的宅基地只有幾畝,沒有高墻大屋的住宅,桑麻果樹,也隱約可數。有二子,行為和文章相稱,恭謹謙遜,不符合禮的事不做,過著草衣木食的清苦生活,卻以自己的生活方式過日子為樂事。這樣,才知道葛君方寸之小的心地的作用是無窮的,而他留存給子孫的也不同于人們所留存的。至于人們從葛君的留耕堂中得到的功用,對葛君來說,猶如身外之物,只是人們自己的事啊1
【總案】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是一句民間流傳的諺語。意思是說:與其為富有仁、刻薄成家,將田連阡陌的產業留傳給后代,不如以忠厚之心傳家,讓子孫在小塊田地中自食其力,辛勤耕種。本文記述了葛自得以這句諺語作為堂名的始末,著重闡述了為人處世宅心忠厚、寡愿少取的道理,這在“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的社會里,有一定的啟迪人心、勸善懲惡的教化作用。文章以諺語直接承題,點明所以取諺語名堂的原因,是“詞意質而勸戒深”,作為為文立論的依據,開端便見親切自然,接著指出“四民百藝,朝營暮逐,各競其力,各私其求”的現象,乃是“所留不止于一身”的人之常情,從而提出了“其所留者則必與是心俱”的命題。又從貨與心俱留和“貨雖留而心不足以留”的正反對照論證中,提出了“廣欲莫如少取,多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無爭”的主旨來,并以葛君之子為例,勸戒人們的忠厚傳家。可見本文具有布局精巧、論證周密的特色。
上一篇:王安石《王逢源墓志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朱熹《百丈山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