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
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叩舷歌。
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韓愈于御史臺任上,上疏論關中旱災,為權臣李實等所讒,謫連州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令。二十年(804)春,行至湘中,《寄三學士》詩記述了這次行程: “商山季冬月,冰凍絕行辀。春風洞庭浪,出沒驚孤舟。”湘中是屈原被逐投江自歿的故地,韓愈緬懷前賢,感念身世,作此詩。湘中,即湖南湘水一帶。
韓愈的七古,前人說純是賦體。其實,何止古詩,韓集中律絕體詩亦多用此體。詩中多用賦體,是韓詩重要特點之一。傳統(tǒng)的賦體,多用于敘事。韓詩的賦體,既敘事,也狀物寫景。用排比鋪張的賦體創(chuàng)作的名篇如《南山詩》、《陸渾山火》等是為人們所熟知的,而如《湘中》這種“敘事以言情”的小詩也是用賦體寫成,則就不廣為人知了。
《湘中》這首七言絕句不用比興,直敘所見所感,極有特色。詩一開頭即寫詩人所乘之行舟,已駛進了汨羅江,但聞猿悲鳴,但見魚驚躍,放眼望去,是一片翻騰的江水。這是所見。此刻詩人的思緒如何呢?字里行間已隱隱透露出心緒不寧之情。接下去,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帶領我們四處遨游:傳頌千載,頭戴切云高冠,腰佩陸離長劍,身著芙蓉麗裳,而終遭貶謫的屈原就自沉在此的啊!這是所想。撫今——我如今謫遷遠荒,思古——與前賢的遭際極其相似,怎不令人憂傷不已。“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叩舷歌”兩句將詩人憂傷難平之情推向頂峰。上句的意思是說,我托著滿盤的祭物(蘋與藻)想拜祭他,但江面如此廣闊,哪里是他投入的地方,應在何處設祭呢?他能知道我深切的緬懷之情嗎?這句詩正是“句中無其詞,而句中有真意”處,詩人難言之隱也在此。韓愈此次遠貶南荒,實由愛君愛民所致,朝廷對他的處置,他并不怨憤,使他悲傷不已的是,失去了繼續(xù)報效君王的機會。這心愿,這處境,與當年的屈原太相象了。屈原在國家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時刻,敢于直面那班阿諛奉迎的竊國大盜和陰私小人,為國家為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他一身正氣,潔白無瑕,褒善貶惡,愛憎分明,一生從未放棄對理想的探索與追求……所以這“無處奠”,表面上是懷念屈原,而其實質(zhì)是借緬懷屈原以思念朝廷。這個意思在他同時所寫的《答張十一功曹》詩中表露得更加清楚:“未報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詩人的一腔悲怨,伴隨著漁翁的舷歌聲在茫茫江面上回蕩。“漁父”,這里既可指捕魚人,又可指屈原的遺作《漁父》篇。《漁父》篇末云: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即叩船舷)而去,歌曰:……”漁父的歌聲是醒世之歌,警世之歌,與詩人此刻的思緒也契合。
律絕體詩在韓集中所占的比例較小,非不能也,實不為也。韓愈的律絕體小詩,也同他的長篇古體一樣,詩中義理,層見迭出,文法奇變,用意深微,《湘中》可為一例。(曹淑智)
上一篇:《湖口送友人·李頻》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湘江曲·張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