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傳奇·高濂《玉簪記·弦里傳情》原文與翻譯、賞析
【懶畫眉】 (生扮潘必正上) 月明云淡露華濃,欹枕愁聽四壁蛩。傷秋宋玉賦西風,落葉驚殘夢,閑步芳塵數落紅。(科白從略)
【前腔】 (旦上) 粉墻花影自重重,簾卷殘荷水殿風,抱琴彈向月明中。香裊金猊動,人在蓬萊第幾宮。(科白從略)
【前腔】 (生) 步虛聲度許飛瓊,乍聽還疑別院風,凄凄楚楚那聲中。
誰家夜月琴三弄,細數離情曲未終。(科白從略)
【前腔】 (旦) 朱弦聲杳恨溶溶,長嘆空隨幾陣風。(生)仙姑彈得好琴。(旦驚科) 仙郎何處入簾櫳,早是人驚恐。(生)小生得罪了。(旦)莫不是為聽云水聲寒一曲中。(科白從略) (旦)相公你聽我道:
【朝元歌】 長清短清,那管人離恨。云心水心,有甚閑愁悶。一度春來,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門,鐘兒磬兒枕上聽,柏子坐中焚,梅花帳絕塵。果然是冰清玉潤。長長短短,有誰評論?怕誰評論!
【前腔】 (生) 更深漏深,獨坐誰相問?琴聲怨聲,兩下無憑準。翡翠衾寒,芙蓉月印,三星照人如有心。露冷霜凝,衾兒枕兒誰共溫?(旦作怒科,下略) (生作跪科) (旦扶科,下略) (生) 巫峽恨云深,桃源羞自尋。你是個慈悲方寸,望恕卻少年心性,少年心性。
【前腔】 (旦)潘郎,潘郎! 你是個天生后生,曾占風流性。無情有情,只看你笑臉來相問。我也心里聰明,臉兒假狠,口兒里裝做硬。待要應承,這羞慚、怎應他那一聲。我見了他假惺惺,別了他常掛心。我看這些花陰月影,凄凄冷冷; 照他孤另,照奴孤另。
【前腔】 (生) 我想他一聲兩聲,句句含愁恨;我看他人情道情,多是塵凡性。妙常,你一曲琴聲,凄清風韻,怎教你斷送青春?那更玉軟香溫,情兒意兒那些兒不動人。他獨自理瑤琴,我獨立蒼苔冷。分明是西廂形徑。(揖科)老天老天!早成就少年秦晉、少年秦晉!
《玉簪記》 是明代傳奇作家高濂的代表作,描寫書生潘必正與道姑陳妙常的愛情故事。故事出自 《古今女史》。全劇的主要情節如下: 宋代,潘、陳兩家為同僚,曾指腹為婚,以玉簪、鴛墜為信物,有通家之好,多年未通存問。潘必正奉父命赴京應試。時金兀術興兵南侵。陳母偕女嬌蓮逃難,不幸于兵荒馬亂中失散。陳母投奔潘家。陳嬌蓮為女貞觀觀主收留,做了道姑,改名妙常。潘必正落第歸,途經女貞觀,投奔姑母觀主。潘必正與陳妙常一見鐘情,通過撫琴,互通靈犀,潘必正偷了陳妙常的情詩,妙常終于沖破封建禮教和佛門清規的束縛,遂與必正相燕好。不料二人私情為觀主所察覺,即逼侄赴試。妙常奔至秋江邊,買棹追舟。二人在秋江舟中山盟海誓,互換信物玉簪、鴛墜,依依泣別。必正高中登第,榮歸見姑,與妙常喜結良緣。夫妻回歸故里,合家重逢歡聚。
這出 “弦里傳情” 是全劇重要的關節之一,也是昆曲舞臺上久演不衰的劇目之一。如果說,在第十二出 “必正投姑” 中,潘、陳二人是一見傾心,到第十四出“茶敘芳心” 是初步接觸,那么,在這出戲中,潘、陳二人通過撫琴、聽琴,靈犀相通,彼此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以至達成了情感的默契。
潘必正首先登場,一支【懶畫眉】 情景交融,唱出了他觸景生情的感慨。首句“月明云淡露華濃”,營造了一個美好的環境和氛圍。“月明云淡” 點出初秋時令,因為秋高氣爽,所以才 “月明云淡”。由于秋天的寒氣,使夜來的露水加重了。正因為寒氣加重,使秋蟲入室,發出陣陣鳴叫。對于一個背井離鄉、孤衾獨枕的旅人來說,陣陣蟲鳴,更增添了凄涼冷清之感。“欹枕愁聽四壁蛩”,倚在枕上滿懷離愁地聽著秋蟲的嗚叫,聽來如泣如訴。“傷秋宋玉賦西風”,被稱為 “悲秋之祖” 的宋玉,是繼屈原之后的楚辭作家。他的名篇 《九辯》 有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之句。他還寫了 《風賦》,這句的典故即出于此。后兩句以 “落葉”、“落紅” 進一步點出秋景。正當潘必正面對秋景感觸興嘆時,陳妙常上場了?!厩扒弧康氖锥湟彩菍懗跚锏囊咕埃?粉墻上花影重重,卷起簾子,便有風從留有殘荷的水面吹進水殿。值此“月明風靜,水殿涼生” 的如畫美景,她 “抱琴彈向月明中”,古時彈琴必焚香,以示高雅?!敖疴ァ?是怪獸形的香爐。在香煙裊裊之中,那香爐上的怪獸似乎活了,似乎動起來了。這句寫得很傳神,用的是錯覺的手法。如此高雅,仿佛不食人間煙火,又是在香煙裊裊的道觀中,使她恍若登仙,故唱道: “人在蓬萊第幾宮”。蓬萊是傳說中的仙山。
正當陳妙常彈琴之際,一潘必正為琴聲所吸引,前來諦聽。許飛瓊是仙女,善音樂,傳說為西王母的侍女。潘必正由遠及近走來聽琴。琴聲也是由遠及近傳來,這段曲子寫出了潘必正聽琴的過程: 乍聽時,還疑是別院吹來的風,漸漸地聽出琴聲中有凄楚之音,再后來,就感覺到這凄楚之音抒發的是離情。離情同樣也是與母失散的陳妙常時時縈懷的。這說明潘必正也深諳音律,對音樂有非凡的藝術感受力。這為以后兩人互為知音,以琴聲互通心曲作了鋪墊。
上面是潘必正聽琴的感受,接下來陳妙常唱的兩句是寫她彈琴時的情緒和表現:“恨溶溶”、“長嘆”,這足以證明潘必正聽琴的感受是準確的。潘必正的突然出現,使陳妙常吃了一驚?!跋衫伞?兩句就表達了她的驚恐心理。這不僅因為潘必正的突然闖入,而且還因為怕潘必正窺破她的心事; 因為出家人必須六根清凈,斷絕七情六欲。接著她便問潘必正是否來此聽琴,并請他彈奏一曲。潘必正欣然同意,便故意彈了一首“無妻之曲” 的《雉朝飛》,以試探妙常。當妙常問他: “君方盛年,何故彈此無妻之曲?” 時,他趕緊答道: “小生實未有妻?!?妙常故作淡然地說: “也不干我事。” 顯然這是口不應心之語,其實她心中是很關注此事的。潘必正也請陳妙常彈一曲。陳妙常竟然彈了一曲表現孤寂幽怨的 《廣寒游》。潘必正故意以言語相挑: “爭奈終朝孤冷,難消遣些兒。” 陳妙常故作正色狀,就唱了一曲 【朝元歌】?!伴L清短清” 兩句是說她無論冷清時間長短,都不管人間的離恨,“云心水心” 二句,說她心如浮云流水,有什么可以閑愁煩悶的?盡管春來秋去,花開花落,她眉頭都不會皺一下?!霸蒲诓耖T” 四句,寫她與世隔絕的出家人生活,把明明單調枯寂、壓抑人性的清教徒的生活,說得冰清玉潔,高雅絕塵。最后三句,是陳妙常故作清高,目無凡塵,不怕人議論; 她怎能與凡夫俗子一般見識? 她的這些話,完全是掩飾之詞,是為了維護道姑的身份和女性的自尊。
然而,潘必正卻不依不饒,進一步挑逗她。他故意設身處地具體形象地形容她寂寞難耐的情景。如果說,“更深漏深,獨坐誰相問?琴聲怨聲,兩下無憑準?!?還只是設想她長夜獨坐,以撫琴排遣孤獨幽怨的心情,那么,“露冷霜凝,衾兒枕兒誰共溫?” 則是十分露骨的挑逗了。難怪陳妙常要 “作怒科”,指責潘必正 “出言太狂,屢屢譏謗”,并要告訴他姑母。嚇得潘必正趕緊求饒: “你是個慈悲方寸,望恕卻少年心性,少年心性?!?當然,陳妙常只是佯怒作嗔。所以,當潘必正向她告辭,并怨她“心腸鐵石堅” 時,她背立說了句: “豈無春意戀塵凡?!?真是一語道破天機。潘必正是聰明人,何況處于熱戀中的情人最為敏感,豈能感覺不到? 他認定“陳姑十分有情”,于是便偷聽她的說話。果然不出潘必正的所料,待潘必正走后,陳妙常自言自語,把滿腹心事和盤托出。她深情地呼喚起 “潘郎” 來,說他是 “天生后生”,風流倜儻。同樣,她 “也心里聰明”,從他 “笑臉來相問”,可知他是有情人。但是,她不得不 “臉兒假狠,口兒里裝做硬?!?她 “待要應承,這羞慚,怎應他那一聲?!?所以,“我見了他假惺惺,別了他常掛心?!?因為是一個人的內心獨白,無須掩飾,所以將她那欲愛還羞,欲大膽表白,卻又有所顧忌的矛盾、惶遽的心情暴露無遺?;ㄇ霸孪?,本是情人約會,喁喁談心的最好場所??墒牵缃裰挥兴蝗?,面對美麗的花好月圓的良宵,只能徒增凄涼而已: “我看這些花陰月影,凄凄冷冷; 照他孤另,照奴孤另?!?并且設想潘郎與自己一樣孤另。
可是,她那里知道,狡黠的潘必正正在偷聽她的話。潘必正為妙常的真情所感動。于是,就唱出了這最后一段曲子。真不愧是妙常的知音,他從她的琴聲中,聽出 “句句含愁悶”; 盡管妙常故作清高,百般掩飾,他依然可以看出她掩蓋不住的“人情” 和 “塵凡性”。聽著她飽含凄清風韻的琴聲,怎忍心讓她白白斷送青春?何況她是那么美麗,楚楚動人。潘必正聽陳妙常獨自彈奏瑤琴,他獨自一人站立在長滿蒼苔的地上,感覺秋意漸深,寒氣襲人。此情此景,令他想起《西廂記》中,張君瑞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自己與那待月西廂下,聽鶯鶯操琴的張君瑞何其相似?只是張君瑞與崔鶯鶯有情人終成眷屬,而自己與妙常能否成為眷屬還很難說。急切焦慮之際,不禁向上蒼祈禱: 希望老天保佑早成就這段美滿姻緣?!扒貢x”,“秦晉之好”,指姻緣。春秋戰國時,秦晉兩國通婚,后人稱為“秦晉之好”。
從這出戲的曲子,可以看出全劇曲子的總體風貌。那就是樸素自然,雅俗共賞。一般說來,在渲染環境氛圍時,曲詞很典雅優美; 而在抒發人物的情感時,曲詞就大量運用口語,顯得平易近人,生動、細膩地表現了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
上一篇:《玉玦記·投賢》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玉簪記·秋江哭別》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