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己亥歲》共有兩首,這是第一首。己亥為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唐帝國已經氣象衰竭,日趨沒落,在經歷了藩鎮割據等連續不斷的內戰動亂之后,又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黃巢農民軍起義,全國上下,陷入一片戰爭的火海之中,尸橫荒野,廬舍為墟,其慘烈程度不忍目睹。在這種戰爭動亂中,直接身受其害的,是生活在最底層的民眾和普通士兵。同時,它也使一小部分人獲得榮耀和實利,而這一小部分人的功名,正是建立在廣大民眾和普通士兵的災難之上的。曹松這首詩的成功之處,正在于用藝術手法揭示了這一現實。詩寫于僖宗廣明元年(880),即己亥歲的次年。這時戰爭還在激烈地進行,詩人面對一大片一大片荒蕪的土地,一間間被毀的民居,以及饑腸轆轆的流民和死去的士兵,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歌。
全詩文字簡明。上兩句實寫,點出戰爭的范圍之廣和人民的苦難之重。澤國指東南一帶,那里多為水鄉,湖泊棋布,河灣交錯,故稱為“澤國”。這里本為農業發達地區,是國家主要產糧區之一。現在這一片美麗而富庶的地區已陷入戰亂之中,千頃良田成了兩軍反復拚搶、廝殺的戰場。在這種局面下,人民再也不能安居樂業,從事生產活動了。“生民”指勞動人民,“樵蘇”原指打柴割草,這里泛指農業勞動。三、四兩句文筆一轉,由實寫進入議論,抒發詩人自己的內心感慨:不要再提封侯的事了,要知道一將功成名就,意味著多少條生命的喪失。憑君的“憑”字,可解釋為“求”或“請”; “封侯”指通過戰爭而取得功名。此句于哀怨之中帶悲愴,顯得十分凝重,傳達出作者內心的憤恨和凄涼。封侯拜爵在封建社會本來是十分榮耀的事情,詩人卻一反常態,指出隱在榮耀背后有無數白骨。這“萬骨枯”三字,可謂力透紙背,字字帶血。有人認為,詩中所云“一將”是指高駢,但一般認為,這首詩并不是具體寫哪個將領的事,而是以“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一普遍事理來揭露戰爭的殘酷和對人民的危害。這首詩歷來為人們廣泛傳誦,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句更是千古流傳,成為不朽佳句。
描寫戰爭,一直是唐代詩歌中一個重要內容,如初、中唐的邊塞詩以及晚唐類似于《己亥歲》這樣的詩。但是由于各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的不同,直接導致了這類詩歌基調的差異。唐代社會由盛及衰的變化過程,也可以從戰爭詩歌由大江奔涌般的高昂到秋蟲悲吟般的哀怨顯示其轉換的軌跡。盛唐描寫戰爭的詩,多閃耀著一種昂揚熱烈的精神,躍馬操戈,邀功邊庭成為一時風尚。這時,通過戰爭獲取功名,成了人們爭取追求的事業,如初盛唐詩中即有不少“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功名只向馬上取”等詩句。大唐帝國日益衰落,到曹松寫這首《己亥歲》時,人們已視戰爭如洪水猛獸,因而,詩人描寫戰爭的調子也由昂揚熱烈而變為哀怨凄惻了。
松有詩云: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可謂諳世故矣。(尤袤《全唐詩話》卷五)
上一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韓愈》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已涼·韓偓》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