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謝榛·遠別曲》原文賞析
郎君幾載客三秦,好憶儂家漢水濱。門外兩株烏桕樹,叮嚀說向寄書人。
《樂府》中的離別曲,不論是《古別離》,抑或是《生別離》、《長別離》、《遠別離》,其主題皆是寫離別相思之情。謝榛這首《遠別曲》,亦屬此類。全詩以一女子的口吻寫她因“郎君”客去三秦,長久別離,而產生的無窮思念之情。寫得親切、含蓄、余音裊裊,深得樂府精髓。
“郎君幾載客三秦,好憶儂家漢水濱。”詩的第一第二句寫了三層意思: “三秦”、“漢水”,天北海南,迢迢千里,以照應題面的“遠別”,這是一層;韶光如水,君去忽已數載,卻至今仍未家回,以“幾載”表明郎君別離時間久遠,這是二層;寬闊的漢水江南上,成天是千帆競發,來往不絕。于這千帆之中,是否有從三秦來的郎君呢?可是,過盡千帆皆不是,等來的只是萬千相思。一個“好憶”,就深刻表現了這個難抑相思之情的閨中少婦種種復雜的心態,這是三層。三層意思層層都寫遠別,應該說詩歌的前半部分,已把題意點得相當顯豁。下半部分如何鋪展,如何收結,這里就要看詩人的本領和才情了。
謝榛不愧是個寫詩高手,他把筆鋒一轉,借物造情,宕開了種種美麗的想象。那位漢水濱的“儂家”縱然整日佇立窗前,可是,望穿秋水,還是不見郎君的帆影。無奈,只得寄書以訴衷情。但是,這封信該怎么寫呢?詩人偏偏不講,而是說:“門外兩棵烏桕樹,叮嚀說向寄書人。”烏桕樹,是江南農村常見的樹木。“日暮伯勞飛,風吹烏桕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南朝樂府《西洲曲》)“門前烏桕樹,慘澹天將曙。鸂鶒飛復還,郎隨早帆去。”(唐溫庭筠《西洲曲》)在這里,烏桕樹和青年男女愛情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烏桕樹那濃密枝葉覆蓋的陰影,是青年男女愛情活動的場所。烏桕樹,自然成了青年男女愛情的見證人。謝榛詩中的“烏桕樹”顯然是沿用了前人樂府詩中的傳統意義。想當初,這一對青年在烏桕樹下,曾相互訴說過多少支動聽的心曲,而這些動聽的心曲,卻是“兩心之外無人知”。“叮嚀說向寄書人”,就是借兩情歡愛的見證人——烏桕樹,向被寄書的郎君殷勤地叮嚀。烏桕叮嚀些什么呢?詩人沒有再寫,而是留給讀者去補充。全詩就在風吹烏桕的沙沙聲中結束了,使這支遠別的歌留下了不絕的余音。
《遠別曲》,是詩人的得意之作。在《詩家直說》中,它是作為詩人的一種作詩方法的標本被列舉的。這種作詩方法詩人稱它為無米粥法。何謂“無米粥”法?詩人說:“如客游五臺山訪禪侶,廚下見一胡僧執爨,但以清泉注釜,不用粒米,沸則自成饘粥。此無中生有,暗合古人出處。此不專于學問,又非無學問者所能到也,予因六祖惠能不識一字,參禪入道成佛,遂在難處用工,定想頭,煉心機,乃得無米粥法。”由此可見,“無米粥”法是謝榛自己提出的一種詩歌理論。這種理論的根本點是“悟”,是無中生有。謝榛的這首小詩,確實有點“無中生有”的味道,特別是“門外兩棵烏桕樹,叮嚀說向寄書人”這兩句,詩人不受現實世界客觀物象的限制,不執著追求物象世界的逼真性。在詩人看來,作為這對年輕人定情之時的見證人烏桕樹,惟有它,最了解這思婦的心跡;惟有它,能向郎君傳達“儂家”現在對郎君的一片思念之情。使詩歌充滿了浪漫主義氣息,而表達含蓄,意味深長。
上一篇:古詩《張衍懿·進峽》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陳孚·遠浦歸帆(瀟湘八景之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