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祜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這首詩反映宮女平生的不幸。以“宮詞”為詩題,始于唐代宗大歷年間,王建取材于宮廷生活,創(chuàng)作《宮詞》一百首,成為“宮詞”的先河。張祜的《宮詞》有二首,這一首是他的代表作。
前二句是宮女自述經歷。“故國”,在這里指故鄉(xiāng)。她離鄉(xiāng)背井,孤獨地生活在深宮,已有二十個春秋。可以想見,入宮時,她不過十幾歲,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現在,青春早逝,已是三十多歲的人了。父母疼愛的掌上明珠,被長期囚禁在牢籠般的宮廷里,供帝王后妃役使。故鄉(xiāng)、父母、自由、幸福、青春,全都失去。這一聯十個字,語言平實自然,找不到別離、懷歸、憂傷、怨恚、悵恨之類顯目的字眼,卻暗含著宮女心靈深處錯綜復雜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三千里”、“二十年”這六個字,別具意匠。古人認為千里夠遠的了,故云“千里迢迢”。而宮女離故鄉(xiāng)竟達“三千里”。宮女一生中最美好的時期,是青春時期,卻已虛度,在宮廷已煎熬了“二十年”,沒有家庭,沒有子女,無所依靠。
后二句是宮女長期郁結的感情的爆發(fā)。她顧不得是在皇帝面前,只唱了一聲《何滿子》,就雙淚直下,泣不成聲,無法控制。用“一聲”而不用一曲,說明剛開唱,就唱不下去了。“何滿子”,樂曲名。相傳唐玄宗開元時,有個叫何滿子的樂人,臨刑時刻,進獻這樂曲,想用來贖死罪,最終未被赦免,后來這一樂曲就叫《何滿子》。此人此曲觸動了宮女的心弦。她何嘗不在受罪,并想擺脫牢獄般的宮廷呢?唐的“宮人斜”,是埋葬宮女的墓地,死在宮廷的宮女與死在刑場的罪犯,有多大區(qū)別呢?想到“三千里”外的家鄉(xiāng),“二十年”來的歲月,怎能不掉淚呢?她夢想著故鄉(xiāng)、父母、自由、幸福,但只能“乞恩求赦放還家”(王建《宮詞》),把希望寄托在造成她不幸的皇帝身上。從前的皇帝沒有赦免何滿子,現在的皇帝能否赦免這宮女呢?
這首《宮詞》開篇自然,收尾含蓄,感情真實,文字平易。字數雖少,余味無窮。在當時,這首詩就流傳在民間和宮廷,引起人們思想感情的共鳴,并得到杜牧等同時代詩人的賞識。
張祜詩云: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杜牧賞之,作詩云: “可憐故國三千里,虛唱歌詞滿六宮。”故鄭谷云: “張生故國三千里,知者惟應杜紫微。”諸賢品題如是,祜之詩名安得不重乎? 唐朝人士以詩名者甚眾,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達為之游談延譽,遂至聲聞四馳。……“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葛立方《韻語陽秋》)
最喜王摩詰“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李太白“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及張祜“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又李嶠“山川滿目淚沾衣”,得言外之旨。諸人用“淚”字莫及也。(馬位《秋窗隨筆》)
“故國三千里”,離鄉(xiāng)遠也。“深宮二十年”,侍君久也。末二句,言不能保其身。居于深宮者且然,而況在于宮外者乎?此詩疑指滄州歌者作。(章燮《唐詩三百首注疏》)
上一篇:《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宿建德江·孟浩然》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