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山北半壁突出在長江中,稱牛渚磯,又名采石磯,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是長江下游著名古津渡。歷代詩人以“牛渚”或“采石”為題的詩作甚多。李白除這首《夜泊牛渚懷古》外,還有《姑熟十詠·牛渚磯》和《橫江詞》其二等多首。牛渚,與李白的結局關系十分密切。寶應元年(762)他在當涂去世后,初葬采石。這首五律當是李白晚年在當涂所作。
此詩題下原注云: “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這為了解此詩提供了背景材料。牛渚,自東漢末年以來便是軍事要地。孫吳政權曾由周瑜“出備牛渚”,以后又曾在此渡江,與西晉司馬炎的進犯軍交戰;東晉時鎮守牛渚的是鎮西將軍謝尚。此詩的原注,即謝尚與以運租為業的寒士袁宏發生在牛渚磯下的一段歷史佳話。在一個風清月朗之夜,袁宏在江上吟誦自作的《詠史》詩,謝尚巡江時發現,大為嘆賞,派人邀他相見,二人通宵談笑甚歡,后來又委任袁宏為自己幕府的參軍,從此袁宏聲名大振。此詩題曰“懷古”,即有感于這段往事而寫。
首聯以敘述開頭:在“青天無片云”的夜里,行船停靠在西江的牛渚。從南朝京都建業(今南京)到九江的一段長江稱西江。這兩句極平順自然的詩句,因其有曲有襯,即從江面到夜空,以無片云襯青天,因而不顯板滯,且頗有詩味。首聯即點破“夜泊牛渚”詩題,是這首詩的特點。首聯道破詩題的寫法,在唐詩中還有不少詩例,如蘇廷碩的《望春宮應制》、王維的《積雨輞川作》、李商隱的《二月二日》等等。
頷聯承首聯,說自己登舟賞月,因而想起了識人愛才的謝尚。前一句寫景,是實,后一句述意,是虛,符合律詩常于中二聯將事或意托之于景,有虛有實,虛實兼用的常式。只是,這里的景是遠景、高景、全景、動景,于是便把“空憶”的感嘆映襯得十分突出,而這兩句詩也顯得生動空靈。何以有“空憶”之嘆?于是引出頸聯的兩句,至此使整首詩為之振起、挺拔:我也能象袁宏那樣高吟,可是象謝尚那樣愛才的人卻無法聽到,于是由“懷古”而引起的世無知音、懷才不遇的隱微之情便浮現了出來。既然如此,還是離開此地吧!明天就掛帆開船而去,在秋風蕭瑟、楓葉紛落中航行。尾聯既點了題字,又給人以無限遐想。全詩的章法是:一二句泊牛渚,三句重在“夜”字,四五六句懷古,七八句從旁空落,別生遠韻。
五七言律詩在太白集中所占比例甚少,七律僅十余首,五律不過七十余首。不是李白不能作律詩,而是不想作,律詩約束太多,與他自由奔放性格相左。即以此詩而論,便是一首有爭議的律詩,有人不承認它是律詩,只是一首合律的古詩,因為它中間兩聯全不對偶。也有人說是律詩,但不正規,是律詩的“變體”。其實應該承認它是律詩,如果說得準確些,可名之曰:李白筆下的律詩。
或問“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說”,答曰:太白詩“牛渚西江夜……”詩至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王士禎《帶經堂詩話》卷三)
白天才超邁,絕去町畦,其論詩以興寄為主,而不屑屑于排偶聲調,當其意合,真能化盡筆墨之跡,迥出塵堨之外。司空圖云: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嚴羽云: “鏡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論者以此詩及孟浩然《望廬山》一篇當之,蓋有以窺其妙矣。羽又云: “味在酸堿之外。”吟此數過,知其善于名狀矣。(《唐宋詩醇》卷八)
盛唐人古律有兩種,其一純乎律調而通體不對者,如太白“牛渚西江夜”,孟浩然“掛席東南望”是也。( 〔清〕陳僅《竹林答問》)
上一篇:《夜月·劉方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夜雨寄北·李商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