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孟浩然本宅名“澗南園”,或名曰“南園”,在襄陽南郊,峴山之旁,漢水西岸。題中鹿門山,不僅山色翠微,巖潭屈曲,而且是詩人所向往的漢末著名隱士龐德公的隱居處。山在漢水東岸,沔水南畔,與峴山隔江相望。因相距不遠,所以詩人經常乘舟前往憑吊古跡。詩人四十歲赴京應試不遇返鄉,偶爾亦到鹿門閑居,這首七言古詩乃紀實之作。題中著一“歸”字,表明其有意追步鄉先賢龐德公的行跡,有歸隱的志趣。
詩的前半是寫歸途見聞,以人歸引起自歸。“漁梁”,即沔水中之魚梁洲,離峴山不遠。首二句寫詩人從南園渡漢水往鹿門,途經沔水口,聽見山寺報時的鐘聲,望見魚梁渡口爭渡的情景。這兩句抓住“鳴鐘”和“爭渡”的細節,渲染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氣氛:晚鐘洪亮悠揚,反襯出山寺的超然和僻靜,這是以動顯靜;熙攘爭渡的繁雜人聲,顯得世俗世界的雜亂和喧囂,是以熱襯冷。三四句說村民紛紛沿著沙岸回家,自己則歸向山寺一般超然和僻靜的鹿門,兩種歸途,寫出了自己與村民不同的心情。表明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怡然自得的心情。
詩的后半寫實,也是寫詩人“歸”后的興感,從寫景中,揭示在隱居生活中清淡悠閑的情趣。五、六句寫起岸登山所見的路上夜景。“開煙樹”,謂樹林被彌漫的煙霧籠蔽著,現在經月光照射,山樹又重現其朦朧的倩影。他陶醉于這美妙的夜景中了。不知不覺間,來到了龐德公曾經隱居過的地方,而這里也正是詩人所追求的歸宿地。末兩句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詩人在這片天地里,與塵世隔絕,唯山林是伴,和大自然完全融而為一了。至此,詩人似乎已徹底領悟了“遺世而獨立”生活的妙趣。
孟詩中七言絕少,歌行尤非所長,這首詩是其七言古體中的佳作。全詩以清疏簡淡的筆墨,按照時間的順序,從黃昏時分的江行見聞一直寫到月景夜空的鹿門棲隱處。筆觸從塵雜世俗寫到寂寥的自然,抒發了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以及活動于其間的恬然超脫的隱逸者胸懷。他“心悰孤寂”,但決非枯寂;隱居獨處,但并未脫盡塵世煙火;其中有不得志的苦悶,不過并無蕭瑟之感。(顧永華)
孟公……《夜歸鹿門》一首,清幽絕妙。才力小者,學步此種,參之李東川
派,亦可名家。(〔清〕施補華《峴傭說詩》)
前解,欲歸鹿門,虛描,后解,已歸鹿門,實做。(〔清〕章燮《唐詩三百首注疏》)
上一篇:《夜到漁家·張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夜月·劉方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