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札記·說韓愈獵詩《雉帶箭》
原頭火燒靜兀兀,野雉畏鷹出復沒。
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
地形漸窄觀者多,雉驚弓滿勁箭加。
沖人決起百余尺,紅翎白鏃隨傾斜。
將軍仰笑軍吏賀,五色離披馬前墮。
這首詩是唐代有名的散文家和詩人韓愈三十二歲時寫的。韓愈當時在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幕下做小官。詩中所描寫的就是張建封射獵的場面,篇末也兼有歌頌張建封的意思。
古代射獵多在秋冬之際,選擇廣大的平原作為狩獵的場所,然后縱火燎原,讓禽獸無法藏躲。等到獸竄禽飛,人們便放出猛鷹猘犬,四出搜捕。騎士們也挾弓馳馬,緊緊追蹤。但詩人在這首詩里并未鋪開來寫射獵的全部過程,只是截取了一個精彩生動的片段,來刻畫將軍的精湛射技。“雉”又名野雞,是一種生著五彩羽毛的飛禽。試看,一只雉雞被“紅翎白鏃”的箭射中,五色繽紛地飛墮在將軍馬前,這該是一個多么美麗的特寫鏡頭! 詩人恰好善于剪裁地把這個鏡頭攝取到詩里。
全詩共十句,每兩句一節。開頭兩句先交代一下射獵的全部場景,但同時也點明雉雞已被迫飛離巢穴。第一句寫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烈火。詩人不寫火勢迅猛時的景象,卻寫火已燒到“尾聲”,這是跳出一般窠臼的寫法。“靜兀兀”,是形容火光凝聚不動的樣子。有了這一句,就說明禽獸已被火燒得四處亂竄了。有人認為“靜兀兀”是形容獵場寂靜無聲,我覺得不一定恰當。因為射獵的場面不同于銜枚疾走的夜行軍,鳥飛獸竄,更不容冷清寂靜。還是緊承上文,解作火光凝聚不動為好。第二句寫獵鷹在追逐一只雉雞。只是詩人欲擒故縱,不寫鷹捉雉雞,反而寫雉雞被趕得出沒無常。這就逼出了第三、四兩句。但作者仍不直寫。第三句寫將軍想一顯身手,以他巧妙的射技使人心服;第四句則寫將軍欲射不射的姿態。這一句寫得十分生動,活畫出那位將軍一面勒住了馬(盤馬),一面拉滿了弓(彎弓)的神情。他正在珍惜他的百發百中的一箭! 這兩句正是作者有意用頓挫的筆勢來烘托將軍射技的高明。第五、六句,先寫由于觀看射獵的人愈來愈多,以致地勢愈來愈窄,而人和雉的距離也愈來愈逼近了;然后再寫雉雞驚慌飛起,被將軍用拉滿的弓和有力的箭一下子射中。“加”,這里就有射中的意思。第七、八兩句,具體描寫雉雞帶箭后的最后掙扎。“沖人”是朝著人群猛沖過來,方向是由上而下;“決起”是用力奮飛而起,(典出《莊子·逍遙游》:“我決起而飛。”)方向是由下而上。這一飛,竟又飛起一百多尺。這就把雉雞也寫得十分有生氣。但是,它畢竟不能支持很久,終于身上帶著尾端有紅色翎毛、前端有亮晶晶箭鏃的一只箭再度傾斜而墮。詩人不寫雉雞帶箭而墮,卻寫箭隨著飛禽之墮而傾斜,也十分別致,不落俗套。最后兩句,總結全詩。先寫將軍面對著即將到手的俘獲品仰天而笑,得意洋洋的神氣活躍紙上;而四面圍觀的軍吏看到這一場緊張精彩的表演,也不禁發出轟然雷動的祝賀聲。就在這一剎那間,那只采色絢麗的雉雞跌落在馬前了。“離披”,是形容羽毛散亂的樣子。用這兩個字,恰好說明雉雞已失去了它的生命。
韓愈的詩,一般以筆力蒼勁、形容突出見長,這首詩更在精悍有力的描寫中作了細致曲折的刻畫,使這一短暫的射獵場面能在讀者心目中留下不易磨滅的印象。
上一篇:古代詩歌札記·說陶淵明《挽歌詩》三首
下一篇:詞典札記·說馬致遠[天凈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