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塞下曲》為唐代樂府新題,歌辭多寫邊塞軍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為第一首。詩的前四句極力渲染邊疆的凄寒景象和艱苦的環(huán)境氣氛。天山積雪,五月猶寒,勾勒出邊疆的嚴酷環(huán)境。詩人以相反相成的手法,用五月與雪、無花與有寒構成鮮明對照,突出此時本應有花卻無花,本應轉暖卻“只有寒”,揭示出天山邊疆的環(huán)境特點。三、四句承上作進一層的環(huán)境渲染,塞上無春,生活艱辛,令人心醉的柳暗花明與此處的人無緣,人們只能在笛中聽到《折楊柳》的曲調,而眼前卻無柳可折。楊柳本是中原家鄉(xiāng)常見的景物,因而“笛中聞折柳”,既寫出邊塞的苦寒荒漠,又暗示出戰(zhàn)士們從笛聲中想念家鄉(xiāng),想象到自己出征時家人折柳送別的情景。但這一切不過是想象罷了,事實卻是“春色未曾看”。這一句逆折,為上半的景物刻畫轉入下半的抒情準備了條件。詩的五六句緊承前意,極寫軍旅生活的緊張,形象地刻畫了將士們抱鞍而眠、艱苦征戰(zhàn)的情景,也揭示了戰(zhàn)爭的頻繁與殘酷,歌頌了他們以身許國的愛國熱情。不言“枕”而言“抱”,緊張戒備之態(tài)呼之欲出。先言“曉”,而后言“宵”,概括全日生活,凝煉緊湊。前六句寫邊塞生活之艱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卻急作轉語,音情突變,以西漢傅介子殺死樓蘭王為喻,表達將士們愿身死絕域、為國立功的愿望。收結處點睛結穴,聲情激壯,慷慨激昂,足以振起全篇。全詩噴薄而出,一氣直下,自然平易,不假雕飾,于渾成意境之中融入蒼涼雄壯之勢,其筆法與王昌齡“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一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太白“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氣直下,不就羈縛。(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
上一篇:《塞下曲·許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塞下曲六首(其二)·盧綸》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