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鄉(xiāng),烏孫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zhàn),兵氣銷為日月光。
塞下曲是樂府詩題,其內(nèi)容多是寫邊塞的風(fēng)光與生活的。此詩與一般邊塞詩不同,它沒有大漠窮秋、征人思婦、沙場血戰(zhàn)這類常見內(nèi)容,而是從民族和睦的高度獨辟蹊徑,熱情歌頌民族間的團結(jié)友好,字里行間洋溢著和平安樂的氣氛,抒發(fā)了人們善良美好的愿望。賀裳《載酒園詩話》評論說:“唐三百年,《塞下曲》佳者多矣,昌明博大,無如此篇。”
詩的頭兩句敘述歷史上西漢王朝與西域烏孫國友好交往的故事,把它作為睦鄰的典型予以贊頌。“玉帛”是古時會盟、朝聘所用的禮品,這里指烏孫使臣朝漢時所持的禮品,也可指漢王朝回贈的禮品。“望帝鄉(xiāng)”指烏孫使臣回望帝京長安,有依依不舍之情;“不稱王”指歸附漢王朝。據(jù)《漢書》記載,烏孫使者初次朝漢時,“其使見漢人眾富厚,歸其國,其國后乃益重漢。”這兩句詩就是敘述的這一史實。詩中“望”字情深意長,是漢王朝的繁榮昌盛使烏孫使大開了眼界而望洋興嘆,是漢王朝的平等友好的熱情款待使他們受寵若驚,十分感念;所以他在歸途中情不自禁的頻頻回首眺望,異常眷戀。有此基礎(chǔ),下句中的“不稱王”不僅是順理成章,而且含有“中心悅而誠服”的特定含義。
在漢民族與四夷少數(shù)民族的交往史上,既有和平共處的“蜜月”,也有大動干戈的仇隙殺伐。這其中也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一般說來,攻守之勢取決于國力的強弱。可貴的是強者主動作出友好的表示,承擔(dān)和平的義務(wù)。西漢與烏孫的友好關(guān)系,是漢王朝的鼎盛期——漢武帝時代建立的。漢武帝采納了張騫早先提出的外交政策,即“可厚賄招,令東居故地,妻以公主;與為昆弟,以制匈奴”的懷柔外交,并直接派遣政策的倡導(dǎo)者張騫“赍金幣往”。以后武帝又兩次以宗室女子出嫁烏孫,建立了兩國間長期的睦鄰關(guān)系。常建巧用這一歷史掌故,是為了借古鑒今,因為開元天寶是唐王朝的鼎盛時期,理應(yīng)主動采取以德?lián)崴囊牡暮推酵饨徽撸允账木澈推健㈤L治久安的效果。但玄宗晚年未有珍惜“萬國衣冠朝冕旒”的大好形勢,卻實行開邊黷武的亂政,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災(zāi)難和危機,這是讓人遺憾的。常建在詩中高揚正面的歷史經(jīng)驗,就是為了委婉的諷諫朝政。
三、四句寫民族和睦帶來的和平安寧景象。“天涯”言其遠,史書上說,烏孫“去長安八千九百里”。“靜”字既指烏孫“地莽平”而處境僻靜的地理特點,同時形容和平帶來的安樂寧謐。“兵氣”指戰(zhàn)亂的預(yù)兆,古人認為,戰(zhàn)亂之前天地常有災(zāi)變以示警告;相反,未有戰(zhàn)事,則妖祥不現(xiàn),日月增輝。這兩句既可理解為對美好歷史時代的追憶,也可理解為詩人所企求的現(xiàn)實理想,或者是兼而有之。
上一篇:常建《落第長安》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五)》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