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古來詠柳之作甚夥,而直接描繪柳樹者不多。本詩以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正面描繪柳樹的“高”(第一句),柳條的“垂”(第二句),柳葉的“細”(第三句),通俗而高雅,平中見奇,詩意雋永。
此詩之比喻既新又巧。新,必須富有獨創性,但又不能陷于怪僻;巧,不僅要形似,還要神似,只有形神兼備,才能使人回味無窮。
《詠柳》詩第一句,不僅比喻尋常,而且形象也平常。不過,碧玉般的顏色,隱含生機。萬物復蘇,楊柳是春天的征候。第二句意謂千萬條下垂的柳枝,象綠色的絲帶。這一比喻也屬平平,只能讓人們有柔軟、飄忽的質感而已。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卻突兀而起,問得新鮮,問得奇特。“柳葉細”,人人皆知,“誰裁出?”從來無人發問! “裁”字承二句而來,既云“絲絳”、“細葉”,必得“裁剪”。奇在一個“誰”字:是人?是物?是天?是神?都不是。于是,逼出了第四句: “二月春風似剪刀”。用“剪刀”裁“細葉”,既平實又逼真,可謂入情入理。“二月春風” “裁”出萬條柳枝,萬千柳葉,正顯示天地之力,造化之功!
尖巧語,卻非由雕琢而得。(〔清〕黃周星《唐詩快》)
上一篇:《詠史·戎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咸陽城西樓晚眺·許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