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黃雀行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jié)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見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wǎng),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此詩屬《相和歌辭·瑟調(diào)曲》,內(nèi)容是一個俠義少年斬斷羅網(wǎng),拯救一只黃雀的故事。鷂和羅網(wǎng)象征強大的惡勢力,黃雀象征受害者,少年則是曹植的理想,他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利劍在握,取得勝利。
詩一開頭就說: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烘托出時代的氣氛。曹植的詩里屢次出現(xiàn)“悲風”這個意象,如“高臺多悲風”、“江介多悲風”、 “弦急悲風發(fā)”、 “悲風鳴我側(cè)”。在這個意象里凝聚著詩人的感受,悲涼的,騷動的,不平的,種種復(fù)雜的情緒。而這首詩里不僅有高樹之悲風,而且有海水之揚波,氣氛更加濃郁。或注此二句曰:高樹象征曹丕政權(quán),悲風謂法制嚴峻,海水喻群臣推波助瀾,擴大迫害。聯(lián)系曹植其他詩所寫悲風來看,此說恐失之穿鑿。
“利劍不在掌,結(jié)友何須多!”是兩句深沉的感慨,說出詩人自己的處境和苦惱。手中沒有權(quán)力,無法保護朋友,反而只能貽禍于人。自“不見籬間雀”到末尾,借一位俠義少年寄托理想。籬間之雀見鷂而驚飛。反自投羅網(wǎng)。羅家喜,少年悲。少年拔劍除網(wǎng),黃雀重新獲得自由。 “飛飛”而迫近蒼天,忽然又“來下”感謝少年。這幾句很富有動作性,差不多一句一個過程,帶著動畫片一樣的天真的趣味。籬間雀、羅家和少年三者的關(guān)系和他們的心理,一經(jīng)描摹,如見于目前。特別是最后兩句: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通過黃雀大幅度的動作變化,寫出黃雀在經(jīng)過自由的喜悅之后又知恩鳴謝這個感情變化的過程,可謂神采之筆。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曰: “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文帝即王位,誅丁儀、丁廙并其男口。”在曹植與他的哥哥曹丕爭立為太子的過程中,丁氏兄弟站在曹植一邊,當曹丕即位后就因此被殺了。曹植感嘆自己手無利劍不能相救,轉(zhuǎn)而羨慕“拔劍捎羅網(wǎng)”的少年。這也許就是此詩的創(chuàng)作動機。但詩的意義已遠遠超出于此,它謳歌了反抗迫害、拯救危難的俠義精神,與曹植《白馬篇》的主題有相通之處。
曹植的詩改變了漢樂府古樸的語言風格,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建安詩壇上。《詩品》評曰: “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是中肯之論。但這首《野田黃雀行》又不同于曹植一般的作品,在抑郁苦悶之中,涌動著天真活潑的情趣,其對生活感受之新鮮,運用語言之純熟,又不是“骨氣奇高,詞采華茂”這兩句話所能概括的了。
上一篇:送歸曲|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長千曲|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