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解】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四》,篇名為后人所加,也有稱“唐且為安陵君劫秦王”的。本文所敘事實發(fā)生在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前后,當(dāng)時韓、魏已先后被秦國所滅,其余趙、燕、齊、楚四國在連年戰(zhàn)爭中,早已被秦國宰割削弱,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之勢已定。當(dāng)時秦王自恃強大,氣焰逼人,并不把安陵這樣的小國放在眼里。他以為只要通過外交上的威脅欺騙手段,就可以將安陵吞并,于是詭稱愿用五百里的土地換取五十里的安陵。唐雎在安陵處于存亡的危難關(guān)頭,擔(dān)當(dāng)起出使秦國談判的使命,大義凜然,威武不屈,最終折服秦王,贏得了外交斗爭的暫時勝利。“不辱使命”意思是在這次奉命出使秦國的過程中沒有使國家受到屈辱。
安陵最后還是被秦國消滅了,這是歷史的必然。但唐雎在國家危難關(guān)頭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卻感人至深,流傳千古。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唐雎作為一個弱國的使者,敢于同秦王進行面對面的斗爭,論辯時,他以氣勢完全壓倒了驕狂的秦王。他憑借道義的力量,傳播勇氣與聲張正義,令一切利誘威逼相形見絀。他賦予論辯以正義凜然的人格魅力,把宣傳真理與弘揚正氣融為一體,使人的內(nèi)在本質(zhì)精神得到弘揚,使人的個性風(fēng)采、精神世界得到了展示。因此,唐雎的形象也顯得個性鮮明:不畏強暴、蔑視強權(quán)、敢于與專制暴君抗爭,“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不屈精神,使他的人格顯得無比偉大,又使他的論辯顯得無比有力。
全文描寫人物生動傳神,敘述故事一氣呵成、文采飛揚,全文慷慨陳詞,充滿浩然正氣,確是一篇值得千古傳誦的不朽之作。
上一篇:詠雪
下一篇:晏子春秋》(戰(zhàn)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