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渡漢江》唐詩賞析,《渡漢江》原文與注釋
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①
【注釋】 ①來人:指從家鄉來的人。
【鑒賞】 這首詩是寫久居在外的人即將回家時的感受。本詩又傳李頻作。從本詩的地名和表達的心情來看,比較符合宋之問的情況。宋之問因為攀附張易之曾貶嶺南。本詩可能為他從貶所瀧州(今廣東羅定縣)逃歸時途徑漢江所作。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歷春。” 這兩句主要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前一句寫空間上的隔絕,后一句寫時間上的隔絕。而作者傳達的感受是時間和空間上的隔絕的疊加。這自然加強了自己貶謫之后久居蠻荒之地的孤寂、苦悶及對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貶所,無依無靠,孤苦零丁的情態也歷歷可見。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兩句描寫自己快回到家鄉時的心理感受。寫得既別出心裁,卻也在情理之中。本來常年在貶所生活,現在終于回來了,應該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家鄉親人的情況,應是“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 但作者卻道出了不同尋常之語,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其實這很符合作者的經歷和感情。作者貶居嶺南好多年,而且音書俱絕,他在想經歷了這么久的年月,家鄉的親人們是否還依然健在,有沒因為自己的貶謫而受到牽連,“不敢” 句也符合他從貶所私自逃回的特殊處境。正如杜甫所寫的: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 因此“情更切” 變成了 “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 “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的情況下產生的心理感受。前兩句為后兩句的原因,后兩句更曲折地表達了前兩句的感情。
宋之問的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就是因為它生動地道出了久居他鄉的人回家時的共同的心理感受。
上一篇:《柳宗元·漁翁》唐詩賞析,《漁翁》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李白·渡荊門送別》唐詩賞析,《渡荊門送別》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