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詩賞析,《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原文與注釋
李 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箇長?①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注釋】 ①箇 (ge): “個” 的繁體,作“此、這” 解; 亦可作“一個” 解。
【鑒賞】 這是一首抒憤詩。詩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的手法塑造了一個自我形象,把積蘊極深的怨憤和抑郁宣瀉了出來,發出了強烈感人的藝術力量。
上聯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發,駭人聽聞。單看首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發怎么能有“三千丈” 呢?次句卻豁然點醒,原來 “三千丈” 的白發是因 “愁” 而生、因 “愁” 而長! 愁生白發人所共知,“伍子胥過昭關,一夜之間須發皆白”,是愁的、急的。而要白發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怨? 十個字可以說有千鈞重量,卻都落在一個 “愁” 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古詩中寫愁的比喻很多,有以山喻愁者,如杜甫“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有以水喻愁者,如李頎“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獨辟蹊徑,以 “白發三千丈” 之長喻愁之深重,尤為新奇。因其興中有比,更覺意味深長。人們不但不會因 “三千丈” 白發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地贊賞這出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下聯點明白發三千丈是因為照鏡而來。能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發以及白發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上聯已暗含照鏡之意,下聯則以秋霜之色代指白發。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復而非重復。秋霜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的 “白” 字所能兼代的。“不知” 不是真的不知,也不是因 “不知” 而發出 “何處” 之問。兩句都不是問語,而是激憤語、痛切語。“詩眼” 就在尾句的 “得” 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 “得”? “得” 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和壓抑。其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詩人素有 “奮其智能,愿為輔弼” 的雄心,又有使 “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的理想 (李白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始終不泯。寫此詩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一照,觸目驚心,發出 “白發三千丈” 的孤吟,使天下后世
識其悲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其“善作不平鳴者” 矣!
上一篇:《杜甫·登高》唐詩賞析,《登高》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唐詩賞析,《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