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吉檀迦利(節選)》中外哲理詩賞析
10這是你的腳凳,你在最貧最賤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
我想向你鞠躬,我的敬禮不能達到你歇足地方的深處——那最貧最賤最失所的人群中。
你穿著破敝的衣服,在最貧最賤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驕傲永遠不能走近這個地方。
你和那最貧最賤最失所的人們當中沒有朋友的人作伴, 我的心永遠找不到那個地方。
35在那里,心是無畏的, 頭也抬得高昂;
在那里,知識是自由的;
在那里,世界還沒有被狹小的家園的墻隔成片段;
在那里,話是從真理的深處說出;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著“完美”伸臂;
在那里,理智的情泉沒有沉沒在積習的荒漠之中;
在那里,心靈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斷放寬的思想與行為——
進入那自由的天國,我的父呵,讓我的國家覺醒起來吧。
36這是我對你的祈求,我的主——請鏟除我心里貧乏的根源。
賜給我力量使我能輕閑地承受歡樂與憂傷。
賜給我力量使我的愛在服務中得到果實。
賜給我力量使我永不拋棄窮人也永不向淫威屈膝。
賜給我力量使我的心超越于日常瑣事之上。
再賜給我力量使我滿懷愛意地把我的力量服從你意志的指揮。
91呵,你這生命最后的完成,死亡,我的死亡,來對我低語罷!
我天天的在守望著你;為你,我忍受著生命中的苦樂。
我的一切存在,一切所有,一切希望,和一切的愛,總在深深的秘密中向你奔流。你的眼睛向我最后一盼,我的生命就永遠是你的。
花環已為新郎編好。婚禮行過,新娘就要離家,在靜夜里和她的主人獨對了。
《吉檀迦利》是一部帶宗教色彩的哲理抒情詩集,是詩人從孟加拉文同名詩集和《歌之花環》、 《獻歌集》等詩集中選出并自譯成英語的,共103首,均無標題,各自獨立,但其泛神論思想和追求神人合一的主旨,又把它們聯成一個整體。“吉檀迦利”意為“獻詩”,即詩人獻給自己心目中的神靈的詩。而他所說的神,既不是上帝或佛祖,也不是另外某一具體神靈或偶像,而是無形無影又無所不在意念中的神。實質上,它是詩人心目中具有崇高品性,又有強大力量,是美和力的化身,理想境界的外化。詩集的內容,表達的就是詩人對神的企盼、追求、渴望與之交流和融合的種種心態:這里既有禮贊神的偉大,崇高、智睿力大的;也有表達尋找神的殷切心情的;有反映找不到的迷惘和苦惱的,也有歡呼與神交流和融合喜悅的等等。因為他追求的神是泛神論中無形的神,所以詩中充滿著撲朔迷離的神秘色彩,只能從詩的整體上把握它的主導思想,不宜探究每一句詩的具體所指。如第10首,可視為講述他所說的神的品性的詩。詩中說他的神不是高高在上主宰人統治人的神,而是“穿著破敝的衣服”,生活在、行走在“最貧最賤最失所的人群中”,與窮人作伴,非常謙遜可親的“普通人”。從穿著、行為上給他的神定了性。但神畢竟是神,又有與普通人不同之處,它原本來自一個美好的王國,正如第35首中說的那樣,在神的王國里,“心是無畏的”,“知識是自由的”,那是人與人之間無隔閡,講的是真理,追求的是完善,……寬宏、理智、自由……總之,是一個一切皆美的世界,所以詩人最后乞求“我的父呵,讓我的國家覺醒起來吧”,“進入那自由的天國。”這就清楚地說明,他對神的追求,表現的不是對宗教的虔誠,而是對祖國和窮苦大眾命運的關懷;對神的禮贊,透露的是理想生活內涵,給人們展示了人民和國家奮斗的目標。第36首,詩人拯救祖國和人民的主體思想表現得最清晰,而神人交流和融合的內容也展示得最具體。同時也啟示人們,要想救國救民,要想“進入那自由的天國”,人必須具備“神”的品性,必須“鏟除我心里貧乏的根源”,讓神給人力量,使人能“承受歡樂與憂傷”;能愛窮人而不屈從淫威;能超越自我,擺脫日常瑣事一心為國為民;能有堅強的信念和意志,堅定不移地聽從神的指揮……這是詩人對神的祈求,也是詩人對世人的呼吁。完善自我,充實自我,愛才會在為民中結出果實,人的生存價值才能得以體現。該詩的哲理意義極為深遠,非常耐人尋味。第91首,是表達詩人追隨神的心愿意志和決心的。 “我的一切存在,一切所有,一切希望,和一切的愛,總在深深的秘密中向你奔流。”“我的生命就永遠是你的。”追求神,為神而活著,就是追求理想生活和為實現理想生活而活著,既表現了美的巨大魅力,又活現了詩人一顆熾熱的愛國心。
總之,統觀《吉檀迦利》,就內容而言,詩人對祖國和人民的愛,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既具有孩童的純真,又具有圣徒的高潔”和虔誠,就形式而言,它兼備詩歌的柔美,散文的剛勁和哲理的深邃。說它質樸,它天真的袒露胸懷,毫不掩飾地傾吐真情。說它優美,它那神秘的奇思妙想,卻體現在妙語連珠之中。所以該詩集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其評語中就這樣寫道:“由于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的一部分。”詩的超越時空、具有永恒的和普遍的藝術魅力,不但使詩人成為印度詩歌的偉大代表,也使詩躋身于世界文化巨著之行列。
上一篇:《古巴比倫·吉爾伽美什(片斷)》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李必恒·詠史(其二)》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