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雜詩》唐詩賞析,《雜詩》原文與注釋
無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①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②
【注釋】 ①著:拂。②等是:同是。
【鑒賞】 這首詩的作者已不可考,故署名 “無名氏”。唐代重視科舉,商業繁榮,許多人離家外出,謀求功名與財富,這當然是社會奮發進取的一面,但同進也產生了游子思鄉,有家歸不得的感傷之情。這首詩就是表達這種感情的。
這首詩雖然很短,但寫得委婉曲折,饒有情趣。前兩句就句式來看不同于七言詩通常的上三下四,上四下三或上二下五的句式,而是一三三式的句式。這種句式上的陌生化效應使其表達的意義避免了語句的平鋪直敘,給人以新穎的語言感受,從而加強了詩歌的蘊味。從語言的邏輯關系來說,“近寒食雨”即 “雨近寒食”,“著麥苗風” 即 “風著麥苗”,這是語言結構上的倒裝。語意即: 春雨下在接近寒食之時,春風吹拂著麥苗。另外,這兩句詩中的 “寒食”、“草”、“柳” 均是能勾起人思念家鄉親人之情的意象。“寒食” 在清明的前一兩天,這時人們禁止生火而吃冷的食物。特別是清明時人們要掃墓,祭祀祖先。所以,這個時候漂泊在外的人格外地思念家鄉和親人。至于 “草” 和 “柳”,我國古代詩詞中一般都將它與離愁別緒聯系起來。如 “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 《楚辭·招隱士》),“昔我往兮,楊柳依依” ( 《詩經·采薇》)。因此這兩句詩一開始便把人帶到一個孤寂凄涼的羈旅生活中。
三四句是說同樣是有家歸不得,杜鵑你還是不要再啼叫 “不如歸去” 了(杜鵑的叫聲很像“不如歸去” 這句話)。這兩句詩看似簡單,其實蘊含著很深的意義。據《十三州志》記載,“當七國稱王,獨杜宇稱帝于蜀。……望帝使鱉靈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國禪鱉靈,號曰開明,遂自亡去,化為子規。”“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其聲哀苦鳴不息。” 這里,子規就是杜鵑,從這段典故中可以看出,作者不僅把杜鵑當作一個提醒他“不如歸去” 的鳥,還把它看作那個曾為帝王最終卻四處漂泊無依的望帝的魂。所以,作者與他有“同是天下淪落人” 的相同的感情體驗,于是發出 “等是有家歸來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的感嘆!
上一篇:《祖詠·望薊門》唐詩賞析,《望薊門》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唐詩賞析,《正月十五日夜》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