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燕子磯》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南京市城東北觀音門外直瀆山,西距南京長江大橋5公里。直瀆山又名巖山,西連幕府山,東北一峰突兀臨江,三面懸絕,巍峨險峻。行舟長江,遙望此峰似春燕展翅,凌空而飛,故名燕子磯。它與湖南岳陽城陵磯、安徽馬鞍山采石磯并稱為長江三大磯。清代被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燕子磯自古以來,即為南北來往的重要津渡。隋滅陳,晉王楊廣駐軍六合鎮,相傳即從六合渡江,經八卦洲,由此入據南京。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其游記中,有關于燕子磯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從當涂乘舟順流而下,亦由此攻入南京。清代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都曾在此停舟夜泊,并題辭賦詩。鴉片戰爭時,英軍由燕子磯一帶登陸,攻破觀音門,經邁皋橋,脅迫南京城。燕子磯于1958年辟為公園,占地8.5公頃,由燕子磯、觀音閣和巖山12溶洞組成。觀音閣,又稱七根柱,位于燕子磯西側,原為明洪武年間所建“弘濟寺”。觀音閣建于嶙峋的崖壁之上,飛閣高棲、若懸若貼,早先江水直逼崖下,洵為奇觀。近旁有明代開國軍師劉基“鐵鏈系舟處”。巖山12溶洞,多分布在沿江的懸崖峭壁中,其中著名的有頭臺洞、二臺洞、三臺洞、達摩洞等,其中尤以三臺洞最負盛名,著名景點有觀音泉、一線天、玉皇閣、望江樓等。
〔古詩文賞析〕 錦堂春·燕子磯 明·歸莊
半壁橫江矗起,一舟載雨孤行。憑空怒浪兼天涌,不盡六朝聲。隔岸荒云遠斷,繞磯小樹微明,舊時燕子還飛否?今古不勝情。
詞以偶語起,于題旨為漸入,調意較紓徐。但不妨有陡峭,有平緩。“半壁”、“一舟”句就是如此。“憑空”句,出杜甫《秋興》:“江間波浪兼天涌。”但易“波浪”為“怒浪”,就有了作者投射的感情色彩。而上著“憑空”二字,更有值得玩索處。“憑空”意即無端。詞里說無端,實皆有端。蓋故為反語,意含幽默。“不盡”句,就把意思點明了。“六朝”,其特點是:偏安,此其一。受到西或北來的威脅,此其二。速亡,此其三。南明弘光朝以及永歷朝與之有相似處。作者就建康這個地方的歷史和地理特點,把長江和六朝聯系起來,借長江的濤聲,寫六朝的遺恨;而又借六朝的遺恨,寫南明滅亡之痛。而僅以十二字盡之,是構思和語言上的一個成功。換頭,寫到燕子磯,但沒有寫它的本身,而只寫它的環境,分遠近兩層。“隔岸”,是“荒云遠斷”(“荒云”,亂云);“繞磯”,則“小樹微明”。燕子磯在一片微明里,若隱若現,如幻如真。于是,在作者的幻想里,這“燕子”則由靜止之物。無知之物,變成了可以飛動的有知之物,于是,在作者飛騰的想象里,這“燕子”就以一個能夠跨越許多朝代的“神物”出現了。至此,很自然的有了“舊時”句。“舊時燕子”,出劉禹錫《烏衣巷》詩。于此可知:作者亦深懷興亡之感。但他只輕輕地來這么一問:“舊時燕子還飛否?”并不作答。我們如果設想一下答案:不飛了,為什么?還飛,飛向何處?這一來,我們就會想起許多的東西。這正是留給我們讀者去探尋的。酈道元《水經注·湘水》:“湘水東南流徑石燕山東,其山有石,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我們如果來一個跳躍,聯想及此,則這“燕子”如尚能飛,就必有“雷風”的到來。這也許是作者所夢想的。歇拍說:“今古不勝情。”這正與過拍“不盡六朝聲”,緊相呼應。上結是寫古而含今,這里是寫今而及古。這今古之間,一千余年,興亡相繼,真令人感慨不盡。
詞所寫的對象是很小的,不過是瀕臨長江的一個石磯;是很實在的,它就出現在作者舟行時的遙望之中。如果死貼著這小小的實在的東西去寫,粘而不脫,必然失敗。作者不是這樣,他從大處著眼,從虛處著筆,跳宕前進,處處出人意外。上片,先寫高崖壁立的江岸,遠行的江舟,洶誦的江波;然后由空間跳到時間,來一個歷史的大跨越,跨到一千多年前,聽取六朝的江聲。下片,應該寫到燕子磯了,卻又撇開它的本身,只寫隔斷它的荒云,環繞它的小樹,撇開真實存在的石磯,而寫設想中飛動的“燕子”,向她發出“還飛否”之問;但又不作答,乃以不勝今古之情作結。棄小取大,避實就虛,從時空兩方面拓展詞境,遂使小詞納入深廣的內容,耐人尋味。
(彭靖)
〔現代散文〕 在長江中、下游兩岸,常見半島形的石灘懸崖壁峭于江心,形成一個個風景獨特的“磯”。高聳于南京北郊江濱的燕子磯,就是這樣一個山水兼得的風景區,它與蘇東坡泛舟吟誦的赤壁磯,崔顥題詩的黃鵠磯,李白投江捉月的采石磯一樣聞名遐邇。
暮春,筆者自下關中山碼頭順水東下,從水色山光中漸入佳境。
船一穿過長江大橋,頓時波平岸闊,此時立于船舷,送輪舟入迷蒙遠天,數鷗鳥翔隨于近水,不覺胸襟頓開。環顧左右,北岸灘勢平緩,只在連天綠色中抹幾筆淡淡的青山;南岸卻壁立著一長溜山脈,似連非連,時斷時續。船依南岸緩行,一會見坦滑的平崗裸露著赭紅的礫巖,一會見陡峭的峻嶺覆蓋著蓊郁的林木。其間,石灰巖溶洞參差毗鄰,而山麓江濱,散落著幾處農舍,裊裊幾縷炊煙;幾處古剎、亭臺,或殘存于山腰,或斑駁于峰巔,在目不暇接中一路行來,燕子磯已在眼前。眼前,只見危崖一座,乍看并不象凌空飛翔的燕子,倒似一匹脫韁野馬,正向江邊奔突而來。船至磯下,只見急流簇擁著漩渦從三面撲向磯崖,激注洄漩,聲若雷鳴。近前,怪石驚濤,卷千堆雪花,瀉萬斛珠玉,觀者無不心驚魄搖。屏息觀磯,上懸下峭,危崖凌虛。隙間有雜樹叢生,絕壁有藤蔓蒙絡,樹皆不高,蔓亦不壯,唯根盤節錯,枝舒葉展,似邀云游,欲與水戲,野趣無窮。風聲、水聲、水石相激聲,震天撼地,簡直難于久駐其間。船離磯下,似從薄暮中的三峽進入到晨光明媚的楚天山水。漸遠漸小的磯灘,一下變得秀麗峭拔起來,磯頭那塊飛崖俯向江面浪花,有輪有廓,分明是一只碩大無朋的燕子在掠水奮飛呢。原來的裂岸濤吼,此時亦如燕語呢喃。至此,始體味到燕子磯的由來。
由磯東登岸后,徑直奔往磯前。磯只有二百余米高,因臨江拔起,也就給人有高不可攀的感覺了。兩條石磴小道,一似云梯從磯麓飛架磯巔,一似飄帶舒緩地纏繞磯身。年輕人愛一溜小跑直沖磯巔,從下仰視,恰如一群乳燕;我流連于奇樹怪石,也就樂于漫步盤旋。磯巔盈畝方圓,勢稍坦平,上筑一方形翹角碑亭,飛動中見穩重。內矗一碑,鐫“燕子磯”三個擘窠大字,描金盤龍。陰、側均有題詩,系乾隆皇帝的手筆。碑陰詩曰:“當年聞說繞江瀾,撼地洪濤足下看;卻喜漲沙成綠野,煙村耕鑿久相安。”一邊默誦著詩句,一邊向磯頭攀去。待手捉鐵欄,下視千丈,一片煙彌霧漫,喘息未平,心悸又添。憶當年,乾隆來此登臨,曾感磯下由撼地洪濤漲為煙村綠野,如今漠漠沙岸又復為滔滔江瀾。滄桑巨變,萬端感慨由衷而起。磯西的幕府山,當年東晉王導的幕府安在?磯東的笆斗山,當年朱元璋邀擊陳友諒的戰場尚存?磯下碼頭,為金陵古渡,馬可·波羅的足跡可否找尋?英軍脅迫清廷簽訂《南京條約》,不就是從這里長驅直入兵臨城下的嗎?太平天國的水師為保衛天京的安全,不就是在這里扎下水寨的嗎?呵,歷史的風云不禁在我腦海中翻騰!
剛才自江中望磯,現在從磯上覽江,景象又是一番。大江自西北來,其浩浩蕩蕩一瀉千里之勢,至腳下,輒成潮平岸闊。風正帆懸之姿,待東南奔海,又呈涵渾隱約、縹緲秀逸之容。江中洲渚,如碧玉鑲嵌在閃光的黃緞上。朝市區眺望,石頭城內外,高樓拔地,綠色掩映。此地攬勝,始信前人“江山如畫”一語造得何等傳神。
漫步磯頭,心潮逐浪,興酣忘返。見日已偏西,方折入崖西,攀木援藤,貼壁自荒徑尋路而下。喧囂江濤,時而轟轟烈烈,時而余音裊裊,透過婆娑枝葉,只見下游明滅,宛若一幅寫意山水鋪向遠天。
自磯下沿江西行,左手牽山,右手攜水,置身于青山秀水間。山有十二洞稱于世,以三臺、達摩諸洞最可流連,此外花木掩映的觀音閣,梵宇高聳的七根柱大殿,皆是游人駐步之所。有人說,磯上的“燕子”萬古飛不去,就是太戀這兒的美景了。回到船上,夜幕已垂,這里那里的燈火伴著星月。游船遠離碼頭畫了個大弧形,沿八卦洲折向北岸返航。相傳八卦洲就是張祜詩中“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的瓜洲。不過,時過境遷,眼下月色星光依舊,但孤燈殘火的凄清景象已無法尋覓了,唯上游銀河橫跨,十里大橋華燈齊放。我回到艙里,心卻化作一只燕雛留在磯畔了。
(姬盛羽)
〔民間文學〕 燕子磯東頭江邊上,有個不大的山包,叫笆斗山。燕子磯跟笆斗山,相隔不遠,來歷可不簡單哩。
據傳,燕子磯是玉皇大帝的一只大斗雞變的。這大斗雞性子來得兇猛,雖說主人十分喜愛它,可天宮生活單調,大斗雞又憋又悶,時間一長,就受不了啦。有一天,它不管三七二十一,踩散雞籠,溜出了天宮,來到老虎山這塊。這當口,它肚子餓得要命,就伸長了頸子到處望。一望,望見長江東頭來了幾條船,船上裝著白花花的大米。頓時,大斗雞饞得口水沙沙的,趕不及來到江邊候了。它生怕船上人看見它,就把身子一晃,就成了一個石頭堆,等船靠近了,就把翅膀連續掮動,乖乖,霎時間江里象開了鍋,幾條米船一條條都翻到江里了。
大斗雞飽餐一頓。這以后,它就一直呆在這塊,數不清的糧船倒了霉。
多少年后,一年春天,兩個天宮的巡差路過這塊,看見老虎山一帶綠綠蔥蔥,唯獨旁邊的一堆石頭寸草不生。心里犯疑,回去就稟告了巡差官。巡差官也覺得奇怪,報告了玉皇大帝。玉帝馬上派太上老君去查實。太上老君拿來一顆透明紫云珠,對下界的石堆一照,大斗雞的原形就顯出來了。
玉皇大帝曉得大斗雞找到了,又氣又高興。氣的是大斗雞竟敢私下逃走,高興的是,不管怎么講,總算找到了心愛的寶貝。就馬上要托塔李天王把大斗雞帶回來,哪曉得李天王下了吃奶的勁,耍了六六三十六套把戲,也沒有弄動大斗雞一下子。太白金星揣摩揣摩說:“大斗雞這么久沒吃東西,怕是餓昏了頭啦!”玉皇大帝想想也是,連忙派太白金星到御糧庫里提米,下界去喂雞。
太白金星裝了足足一笆斗御米,駕云落到“石堆”東邊的烏龍山頭。就在這當口,聽得西邊“啪啪”幾聲,江上陡然狂風大浪,一陣緊似一陣,一下工夫,江里幾條糧船就不見了。
太白金星嚇了一跳,心想:這是什么東西作怪吶?他往西一瞧,嗬,那個石堆已經變成了活現活跳的大斗雞,頸子伸得老長,正在無憂無慮地吃江里的米哩。太白金星氣得眼珠子直翻,一腳把身邊的笆斗踢飛掉,反卡在江灘上。太白金星長嘆了一口氣,反扣的笆斗即刻變成了一堆石頭,這就是今天的笆斗山。
太白金星駕云回到天宮,路上遇上張果老,兩人一道去見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本是寬厚人,聽了他兩個的稟報,氣得渾身打抖,一拍驚堂木:“罷了!罷了……”這第一個“罷了”才出口,大斗雞就癱倒了;第二個“罷了”才張嘴,大斗雞格外不能動彈了,成了一堆石頭定在那塊,變成了大石雞,那副架勢活象一只想飛又飛不動的燕子,后人就把它叫做燕子磯(雞)了。
大斗雞變成了大石雞,再也不能欺負過往的糧船了,忠厚的船家看它那副孽相又可憐它,每當運糧經過這塊,都要用笆斗扒些糧食戽到江里去,圖個吉利。久而久之,就成了當地的風俗習慣。
(潘可榮 整理)
上一篇:詠《太湖風景名勝區·靈巖山》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南通·狼山》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