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孟浩然》言情贈友詩歌
吾愛孟夫子①,風流天下聞②。
紅顏棄軒冕③,白首臥松云④。
醉月頻中圣⑤,迷花不事君⑥。
高山安可仰⑦,徒此揖清芬⑧。
孟浩然年長李白一十二歲,兩個人的性情、志趣難免小有不同,但這并不妨礙他們之間結下深厚的友誼。這首行云流水般的贈詩,即表達了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敬愛之情。
首聯兩句,一個“愛”字奠定了主體的感情基調; “風流”一詞則不僅點出“愛”的客體,而且將孟浩然為世人所贊譽的風雅瀟灑的氣度人品突現在讀者面前。這一聯統攝全詩,鋪設了籠罩全篇的感情線索。
頷、頸兩聯順勢而下,從縱橫兩個方面勾勒了孟浩然光采照人的形象?!凹t顏”對“白首” ,極有跨度地概括了好友從年少到晚年的經歷?!凹t顏”句著一個“棄”字,“白首”句嵌一個“臥”字,鮮明地展示了孟浩然對待官宦仕途與隱士生涯的態度?!皸墶钡檬悄菢記Q絕,“臥”得又是如此安閑。這一截然相反的對比,從縱向揭示了孟浩然鄙棄爵祿、悅情山水的峻潔品格。
據計有功《唐詩紀事》 載,山南采訪使韓朝宗愛重孟浩然的才華,欲偕至京師,薦之于朝。但孟浩然與故人飲酒,竟忘了此事。有人提醒他,他竟說:“業已飲矣,身行樂耳,遑恤其他! ”舉薦一事因此作罷,孟浩然也一點不后悔。頸聯所寫正與此相吻合。月魄當空,舉杯相邀; 徜徉花間,流連忘返——這兩句橫向描寫了孟浩然的隱居生活和情趣,“頻”、“不”二字,透露出他自甘淡泊的執著性情。這一聯和上一聯或由正及反,或自反而正,屬對巧妙,規整而無板滯之弊; 自然流走,順暢而又極錯落之致,用筆堪稱美妙矯捷。
尾聯在前兩聯形象描寫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抒發了詩人對孟浩然的崇敬心情。他把好友比擬為崇峻的高山,由衷地發出難以企及的喟嘆。如此結束,不僅使詩人對孟浩然的崇敬更上一層,而且也形象地突出了孟浩然的高風亮節。
人們論及此詩,多認為“表明了李白的精神”,抒發了李白與孟浩然“思想感情上的共鳴”。然而反復吟詠,仔細揣味,總覺得本詩題旨恐不止于此。還是喻守貞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說得較為中肯: 此詩“意在愛其風流才調,而惜其不為世用也?!甭钥济虾迫坏纳?,可知他并非不求仕進,而是在求之不得的情況下才歸隱林泉的。不過,他在懷才不遇的命運下能詩酒自娛,安之若素,卻是極為難得的。對照李白出山前后的經歷,不難理解“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確非溢美之辭,而是詩人的肺腑之言。李白這首詩一方面感慨孟浩然徒具才華風采而不為世用,一方面對他淡泊名利,聽之自然的人生態度,深感可望而不可及。由衷的嘆婉中,不免也流露出了年輕時的作者同好友頗有歧異的人生旨趣。事實不是這樣嗎?幾年之后,當李白被 “賜金放還”,放逐出京時,他可是一肚皮牢騷,按捺不下去啊!
法國著名作家莫羅阿認為,互相尊敬是友誼的一個要點。他說: “所謂敬重,并非說他們覺得我們 ‘有德’ ,也不是說他們認為我們聰明。這是更錯雜的一種情操。把我們的優點和缺點都考量過了之后,他們才選擇我們,且愛我們甚于他人。” ( 《人生五大問題》)盡管李白與孟浩然在處世態度方面頗具差異,但這并不能減弱他們友愛的程度。互相尊重再尊重,這也許是本詩在處友之道上給我們的一點啟示吧!
注釋
①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②風流:指孟浩然風雅瀟灑的氣度人品。③紅顏: 意同朱顏,指年少。軒冕: 古代卿大夫乘坐的車子和所戴的禮帽,泛指官位爵祿。④臥松云:指隱居山林。⑤醉月:月夜醉酒。中圣:指喝醉酒;古人把清酒稱為圣人,把濁酒稱為賢人。⑥迷花: 流連忘返于繁花之中。⑦仰: 敬慕。⑧徒此:只有在此。揖: 作揖,致敬。清芬: 指孟浩然高潔的品格。
上一篇:《贈劉景文》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贈汪秋澗》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