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玉泉寺》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當陽城西15公里的玉泉山東麓,是我國著名四大叢林之一,也是我國佛教最早的寺院之一。據《玉泉志》記載,玉泉寺始建于東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從唐至宋,其規模達到“為樓者九,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古建筑共415間,其中主體建筑56間,附屬建筑359間,按照古代營建造法的中軸線布局,寺前有山門,為三開門牌坊,上書“三楚名山”。步入殿內,主體建筑是大雄寶殿,面積1253平方米,通高22米,7開間,重檐歇山頂,整個屋架為木結構,沒有一個鐵釘,構造謹嚴,形體莊重,殿內48根柱,全是楠木所制。寺內花木崢嶸,古樹參天,唐代銀杏,每月開花的月月桂,一蒂二心的并蒂“千瓣蓮”等都是珍貴觀賞植物,確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之感。殿前有一大鑊,鑄造于隋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重1500公斤。還有元代鑄造的大鐘、鐵釜,以及明清鼎爐和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觀音像等碑刻。寺內寬闊的綠茵地上,有一高聳云天的著名鐵塔——棱金鐵塔,又叫“如來舍利塔”。它鑄造于北宋嘉佑元年(1061年),高22米,重53300公斤,共8面13層,每層都有平座和腰檐。塔身朝一邊傾斜,為防大風的威脅,這座塔是我國現存最高的鐵塔。
〔古詩文賞析〕 題 玉 泉 寺 唐·白居易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
閑心對定水,清凈兩無塵。
手拄青筇杖,頭戴白綸巾。
興盡下山去,知我是誰人?
“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首聯點染山寺景色,可謂絕倒。玉泉寺在玉泉山東麓。山中遍植珍木名卉,蔥蘢翠綠;曲溪名泉,素有“三楚名山”之譽。張九齡曾有“方木桑可結,千題敷欲然,松間鳴妝鳥,竹下流清泉;石壁開精宮,金光照法筵”的詩句。“湛湛”玉泉色,用“湛湛”形容色彩的清綠,正好用一詞把山光、水色、寺景一筆勾動。接著用“悠悠浮云身”以此相對,“悠悠浮云”言寺宇之高有王勃的“畫棟朝飛南浦云”的想象,又點出寺名的別致,詞意往復回環,玉泉寺為天下叢林“曲絕”,是古剎名山,用“悠悠浮云”借喻、暗示,與前面的“玉泉”一般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面對這古剎名山,詩人心有所悟。“閑心對宜水,清凈兩天光”。“閑心”正是詩人面對浮云泉色生出的境界“去自天心水自閑”,表現白云坦蕩有胸懷;“定水”珍珠泉,泉水奇特,游人臨岸靜觀,則池清水靜,“如擊掌跺石,則沸泉日涌,如發連珠。”佛門講究清修,謂“心如止水”,“閑心”對“定水”正是上乘境界。一“清”一“靜”,水清人靜心閑,何處意塵埃?佛偈曰: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心中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閑心清,定水靜,如此境界,恰有清靜出世之感。
在這一片靜穆的背景上,詩人又勾勒了幾筆“手拄青筇杖,頭戴白綸巾”,這是名士乎?隱士乎?仙乎?如此景致中有如此一人,蕩心滌慮。
“興盡下山去,知我是誰人?”白居易面對玉泉景色陶陶焉,盡興而歸,得意而忘形,不知“我是誰?”這幾分天真的反問卻恰到好處地刻畫出詩人此刻的感受,此中滋味誰能說得岀?只有童真才能證明。
這首五言絕句猶如一幅明快簡潔的淡墨山水圖。詩人并不注重用濃墨重彩描繪玉泉山寺的風光,而是把山光寺景色融而為一,點染詩人的閑情,大有飄飄出塵之感。
詩人采取象征手法,寫景寓志,以清凈無塵的山寺景色比喻閑適的心情,用“青筇杖”、“白綸巾”喻示自已隱逸的形象,在一片冰清的景色里如此一逸士,怎不逍遙?正如蘇軾所說:“飄飄乎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知我是誰人?”詩人興發于此,而意歸于彼,言淺旨遠,意在象外。詩的風格平淡渾樸。清代田雯謂“樂天詩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古觀崖集》這一評語道出了這首詩的好處。
(唐從舉)
〔現代散文〕 我國最古老的佛教寺廟之一、鄂西古剎玉泉寺在江漢平原和鄂西山地接壤的當陽縣境內。
在歷史上,玉泉寺曾與浙江天臺山的國清寺、江蘇的靈巖寺、棲霞寺相媲美,合稱“天下四絕”。我從當陽縣城乘車去玉泉寺游覽,正是“花發一溪紅,春興鳥語中”的季節,車子沿著平坦的漢(口)宜(昌)公路西行二十華里,只見玉泉山猶如一條巨船覆地,又像一扇翡翠的屏風,山上青翠碧綠,云霧繚繞。古人把玉泉山稱為“覆船山”、“堆蘭山”,譽為“三楚名山”,真是名不虛傳啊!汽車再行5公里,便進入一片青松綠杉相接的幽谷之中,迎面岀現一座獨特的三園門,上書“三楚名山”四個大字。三園門右側一座鐵塔烏黑發亮,直插云霄。這座鐵塔名叫“棱金鐵塔”,又叫“如來舍利塔”。現在,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的一個深夜,觀音菩薩將鐵塔從峨眉山搬到玉泉山下,正當他安放鐵塔的時候,玉泉土地菩薩學了一聲雞叫,觀音以為天快亮了,怕被凡人看見,慌忙之中把鐵塔放歪了。這當然是神話傳說。鐵塔向北傾斜,既不是觀音的慌忙所致,也不是建造者的疏忽。而是因為我國位于亞歐大陸的東南部,從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來的冬季北風,對高大建筑物影響很大。建造者將塔身設計得向北略微傾斜,以減弱凌厲的風勢。
過清溪橋,穿天王殿,來到玉泉寺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殿前平排著兩個荷花池,池內培育著名貴的千瓣并蒂蓮。一朵蓮花有千余花瓣,并有兩個花芯,是蓮花中的佳品。
出“毗廬殿”,穿過茂密幽靜的斑竹林,順林蔭小道西行三百米,便是居于“玉泉八景”之首的珍珠泉。珍珠泉又名馬跑泉。相傳當年關羽路過玉泉寺,他的赤兔馬渴極了,用蹄子刨地,泉水頓時像珠玉般地涌出。泉水冬暖夏涼,站在新修的“珍珠橋”上向下看,泉水自溪底噴涌,形似串串珠玉冒出水面,真是“游人一鼓掌,疊疊如貫珠”。玉泉山,玉泉寺也由此而得名。在珍珠泉邊,豎立著一座一丈高的石望表,上面刻著“漢云長顯圣處”。這塊明代萬歷年間刻立的石望表,也有個關于關羽的故事:關羽失荊州后,敗走麥城,被呂蒙設計所害。后來,關羽經常在玉泉山顯圣護民,百姓感其德,刻石表以銘之。
告別玉泉寺,踏上歸途,已是夕陽西下的時候,晚霞布滿藍天,綠樹披紅裝,鳥鳴林,風拂面,依依不舍之油然而生。
(陳大新)
〔民間文學〕 走進當陽玉泉寺,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聳入云天的玉泉鐵塔。但稍稍留心的游客會發現,這座我國最高的鐵塔,是歪的。
相傳在很早的時候,西陵峽口的江中有九條妖龍,經常在此興風作浪,禍害百姓,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善良的觀音娘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決定從東海龍王那里借來鎮妖鐵塔,普渡眾生。龍王對觀音娘娘說:“我這鐵塔必須在夜間運走,也必須在雞叫之前一口氣運到,不然就沒有鎮妖效果。”于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觀音娘娘扛著鐵塔急匆匆向西陵峽邊趕來。
卻說當陽玉泉寺內的覆舟山上,也有一怪物,經常橫行鄉野,魚肉百姓,住在玉泉寺內的土地公公也一直想找一吉物鎮住妖怪。那日,他遁入地下,偷聽到龍王和觀觀音娘娘的談話,便爬上玉泉寺內高大的銀杏樹上觀望,靜等觀音娘娘的到來。
夜半時分,肩扛鐵塔的觀音娘娘果然來到玉泉寺邊,土地公公憋著嗓子,運足一口氣,只聽一聲長長的雞鳴響徹四野,觀音娘娘聽到雞鳴,嚇出一身冷汗,匆忙中扔下鐵塔,向西而去。由于鐵塔是忙亂中扔下的,因而至今是歪著的。從那以后,玉泉寺內妖物受鎮,百姓平安,香火熾盛。
觀音娘娘后來明白真相,非常氣憤,便派一親信大將到當陽玉泉寺內土地公公那兒問罪,雙方爭執之中,那大將氣憤不過,狠狠打了土地公公一耳光,致使土地公公的嘴巴歪斜。因而,時至今日,玉泉寺內還供著一尊“歪嘴土地”像。
(李 強)
上一篇:詠《上海·玉佛寺》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瀘州·玉蟾山》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