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
十五諷詩書, 篇翰靡不通。弱冠參多士, 飛步游秦宮。側睹君子論, 預見古人風。兩說窮舌端,五車摧筆鋒。羞當白璧貺,恥受聊城功。晚節從世務,乘障遠和戎。解佩襲犀渠,卷帙奉盧弓。始愿力不及, 安知今所終!
鮑照的《擬古》詩共八首,這里選的是第二首。這首詩主要是仿效阮籍的《詠懷》(“昔時十四五”)和左思的《詠史》(“弱冠弄柔翰”)。
詩人在詩中敘述了個人的志愿和夙愿不遂的慨嘆,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和仕途坎坷的怨恨之情。
此詩從開篇至“恥受聊城功”,主要寫了自己的才能與理想。前六句側重于寫才能。詩人十五歲時能背誦《詩經》《尚書》,其中每一篇文章沒有不精通的;二十歲時與眾多的達官顯宦邁著輕快矯健的步伐游遍京城;爾后自己又讀了君子的論著,學到了古人那樣的道德修養。接著敘述了自己的理想:做一個出色的文士,辯才有如魯仲連,要使對方理屈詞窮;要有淵博的知識,使文士的文筆摧折;為國立功的時候不受賜賞,恥于受爵。在這里可知詩人的理想是積極向上的。
然而詩人的理想未能實現。為此,詩人在晚年不得已棄文從武,他晚年曾在臨海王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出使邊疆,出任使臣,同當時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訂立盟約,并以武力征服他們。脫下了文士的服飾,穿上了武將的甲胄,連把盛書卷的布袋也用來裝了天子賜予的弓箭。棄文從武是詩人的違心之舉,從敘述中不難看出詩人沉痛無奈的心情。詩的末兩句是寫詩人對理想不能實現的慨嘆,以及對前途的憂慮: 自己沒有力量實現初愿,只得棄文從武,而從武的結果又如何呢?詩人不得而知。詩人的憂慮決不是杞人憂天,也許詩人在當時已看到了世亂的端倪和自己的不祥之兆。最后他竟死于亂軍之中就是一個明證。
詩題是“擬古”,主要是說在寫法上摹擬古人作品。因此,詩人仿照前人直用其事,以典明志的手法,通過“兩說”,即引用《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所載魯仲連勸說辛垣衍放棄帝秦之事和用箭書使齊國復得聊城的故事,還通過“白璧貺”,即引用《韓詩外傳》所載楚襄王曾派人以黃金千斤,白璧百雙去聘請莊子為相的故事等典故來敘述自己的理想,古典今用,典中寓意,意味深長。另外,詩人還摹擬古人在用典之后,直抒胸臆,使用典與抒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念奴嬌·陳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擬詠懷(其二十六)·庾信 》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