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史可法·燕子磯口占》原文賞析
來家不面母,咫尺猶千里。磯頭灑清淚,滴滴沉江底。
崇禎自縊身死后,弘光帝即位,史可法以大學士督師揚州。這時清軍南侵,史可法在江北率師抵御,適逢駐扎在長江中游的明將左良玉以清君側為由,進攻南京。史可法奉命入援,渡江至燕子磯,而良玉軍已敗退,于是他又率軍回江北抗清,而沒能回南京見上母親一面。這首情至文生,口占而成的絕句,就反映了史可法當時復雜的心情。至今讀來猶感人肺腑。
燕子磯在南京市北觀音山上,俯瞰大江,形如飛燕。史可法率師到達這里,要回家見母親一面并非很困難的事。但他這時卻不能這樣做。因為揚州軍情有燃眉之急,關系到王朝的命運。所以母親雖近在眼前,卻像遠在天邊?!皝砑也幻婺?,咫尺猶千里。”表情十分復雜,既可看出作者對母親深厚的感情,對自己不能盡人子之道的負疚,又可以感到他以國事為重的責任感,及“忠孝不能兩全”的痛苦心情。較之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情形,更有悲劇色彩。正是滄海橫流,方見英雄之本色。
“磯頭灑清淚,滴滴沉江底?!倍渌浦苯泳汀皝砑也幻婺浮币皇露l,其實內涵要深得多。作者憂心如焚,他遠不止是對不能探母的痛心,而是對整個國家大局的悲憤。南明危在旦夕,外患內憂。蓋弘光政權成立后,權奸馬士英執政,與東林黨人斗爭劇烈。而在左良玉又從旁發難,造成“窩里斗”一團糟局面。史可法在揚州抗清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又怎奈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他在十萬火急之中,居然還奉命“勤王”,形同釜底抽薪。這樣不爭氣的局面,怎能叫他不一灑清淚。這就像《紅樓夢》中“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的探春,她在大觀園發生“內亂”時說:“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可是古人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呢?”說罷,“不覺淚流下來”。史可法“磯頭灑清淚”,決不是憂懼清軍強大,而是為外敵當前內部離心的狀況感到悲憤。而這種悲憤未易言之,只能借向母親臨風謝罪的由頭,而盡情宣泄。
“滴滴沉江底”寫淚灑清江,千古至文。淚水何以能沉到江底?除非是銅人鉛淚。這就寫出了他感情的分量不輕。形象地表現了他憂國的沉痛深至?!暗蔚巍薄ⅰ俺痢薄ⅰ暗住彼膫€舌齒音(其中有三個為“雙聲”字),更在音情上加以烘托,效果絕佳。總之,無論就思想性和藝術性而言,這首詩都算得上明人五絕的一顆明珠。
上一篇:古詩《袁枚·澶淵》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薩都剌·上京即事(錄二)·牛羊散漫落日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