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廬山五老峰》原文與賞析
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李白的七絕《望廬山瀑布》膾炙人口,婦孺皆知。《望廬山五老峰》也是一首吟詠廬山美景的佳作。不過,此詩不是寫廬山瀑布,而是寫廬山的另一個風景點——五老峰。它座落在廬山的東南面,因山勢險峻,五峰相連,形似五位老人,故有此名。
唐人寫七絕各有手段和特點,李白喜歡開門見山。如《望天門山》開篇就是“天門中斷楚江開”,《峨眉山月歌》開篇就是“峨眉山月半輪秋”,而此詩也是用的這種手法,首句就是“廬山東南五老峰”,緊扣詩題。但平心而論,此句顯得平常了一些,只交待了五老峰的地理位置,點明是在廬山的東南面。然而,第二句就出奇了。人們都說五老峰形似五老人,而在李白的眼里,太陽光照射下的五老峰,金碧輝煌,就如同盛開著的金色芙蓉花一般。而這種山勢形狀,明明是天工造化,自然形成的,但李白卻偏偏說它是由青山削成的。這一“削”字下得極妙,它不僅相當生動地刻畫出了五老峰的險峻陡直,同時也說明詩人是由下往上仰視的。
上過廬山的人,都知道廬山南鄰九江,如登上廬山小天池等景點向南遠眺,便可望見九江、長江一帶的秀麗景色。而五老峰本身就在廬山的東南面,靠得更近,也就更容易看清楚。明明是九江風光全在山下,盡收眼底的意思,但李白偏偏說是“可攬結”,似乎可以隨手采取到一樣。所以這“攬結”二字又顯得出奇了。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五老峰離九江不近,被其它山峰所擋,如果它不陡直,而是平坡斜面,也就無所謂“攬結”了。因此,首句所交待的“東南”方向和地理位置,次句以“削”摹寫五老峰的陡直山勢,都如同伏筆一樣,無意中均在此處發生了作用,和“攬結”完全照應了起來。
在李白的一生中,超塵拔俗的隱居思想總是時隱時現地伴隨著,如他在《山中問答》中說: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在《贈孟浩然》中又說: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凡此都可以見出他出世歸隱的一面。由于五老峰地處廬山的東南面,風光不錯,山勢又如此險峻,九江的秀麗風光又可盡收眼底,山上又有著白云青松,這一切都觸動了詩人的出世思想,使他不忍離去,后來,李白果然在五老峰的青松白云之中隱居了一段時間。
此詩與一般的描摹山水的詩篇稍有不同,如《望廬山瀑布》等可以說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此詩卻有一種因果關系,因為五老峰風光獨特,所以詩人才想在此處巢居。不僅反映了詩人對五老峰風光的熱愛,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而這出世的思想則全是由末句告訴我們的,前面的三句全成了一種鋪寫。但這種鋪寫又是十分靈活的,如果說次句是詩人由下往上仰視,那么第三句則是由上往下俯視,這一上一下,一仰一俯,正是寫法上的變換,從而把五老峰的山色特點也都寫活了。而其中“削”、“攬結”等字詞的運用,又不乏想象和夸張的趣味,體現了李白詩歌一貫所具的風格。
上一篇:《崔護·晚鴉》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元稹·梁州夢》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