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素
獵馬千行雁幾雙,燕然山下碧油幢。
傳聲漠北單于破,火照旌旗夜受降。
胡應麟在《詩藪》中說:“江寧之后,張仲素得其遺響。”這首詩寫塞外征戰,構思精妙,音節高亮,雄渾自然,便頗具王昌齡邊塞諸作之長。
首聯用長鏡頭,取景極為遼闊。燕然山即今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昔時為匈奴腹地。唐軍打敗匈奴,長驅到此,又馬不停蹄,直指漠北去追擊單于。留下連綿如云的營寨依繞山麓,其中“碧油幢”乃將軍運籌之地,用桐油涂成青綠色,又高又大,格外醒目。遠處,曠野浩翰,浮動著一群又一群獵馬。上空,有鴻雁成雙成對,在悠然飄翔。雁最怕孤,孤雁是騷亂悲傷的象征。詩人特意點出“雁幾雙”,顯得環境尤為和平幽靜。然而,環境的靜并不等于人的內心世界也入了靜。人們在靜靜地盼望、等待,等待著漠北決戰的消息。
第三句轉折有力。捷報傳來,留守燕然的將士奔走相告,整個軍營沉浸在熱烈喜慶的氛圍中。詩人顧不得描述戰斗經過,徑直把鏡頭對準最為動人的場面,使讀者仿佛看到,篝火映紅了大漠深處的夜空,彩旗劃破了沉睡千年的幽寂。神情沮喪的單于獻上降表,也獻上塞外的安寧與和平。身披戰塵的征人熱淚盈眶,歡呼雀躍。
全詩只有四句,卻包括兩個鏡頭,一寫燕然,一寫漠北,一淡一濃,一靜一動,兩者互為映襯,轉換巧妙,宛若電影的蒙太奇手法,表現出決戰前后人們的心情由高度緊張到欣喜欲狂的戲劇性變化。特別是把最為神采飛揚的鏡頭,偏從“傳聲”中化出,尤覺耐人尋味。
據《后漢書·竇憲傳》載:“竇憲與北單于戰于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詩中暗用其事,表現了作者報國安邊的志向和誓除外患的氣概。
上一篇:王適《江濱梅》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建《宮詞一百首(其五十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