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經典·王維《桃源行》七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①。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②。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③。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④。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⑤。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⑥。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中雞犬喧⑦。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⑧。平明間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⑨。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⑩。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11)。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12)。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13),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14)。
【解題】
此詩題下原注:“時年十九。”則約作于開元七年(719)。自東晉詩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并詩》以后,歷代文人爭相摹寫,然佳作不多。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一云:“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王維)而造極。”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十四謂“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維)、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 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此詩按《桃花源記》原來順序抒寫,但已變換了陶詩主題,陶詩主題是對避世之人境的向往,而此詩則改為對仙境的憧憬。反映出王維早年受道教神仙思想的影響。
【注釋】
①逐水:順水。古津:古渡口;一作“去津”,遠流而去的溪水渡口。②坐:因。紅樹:開滿紅花的樹。③潛行:摸索行進。隈隩(wei ao):曲折幽深。曠望:曠野在望。旋:轉而。平陸:平坦的陸地。④攢(cuan):聚集。云樹:形容樹木高聳云霄。千家散花竹:家家都分散種著花和竹。⑤二句用《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一段文意。樵客:打柴人。上句謂打柴人傳告漢以來各朝名字。⑥武陵:晉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此處武陵源指桃花源,相傳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當是附會。物外:人世之外。⑦房櫳:房中窗戶。喧:聲音大而嘈雜。⑧二句意謂驚聞漁人到來紛紛聚集到一起,爭相引領漁人回家詳問原來家鄉的情形。俗客:指漁人,因桃源中人以仙境自居,故指漁人為“俗客”。引:領。都邑:指居人原來的家鄉。⑨平明:天亮時。閭巷:街巷。掃花:古時以掃花徑表示迎客誠意。開:開門。薄暮:傍晚。⑩二句對陶淵明原詩進行了改造,意謂開始因避亂而離開人間,等到做了神仙就不再回去了。(11)二句意謂此間居人已不知有人間之事,世人也只能空自遙望云山而已。(12)二句意謂本來不疑仙境難以聞見,如今居然親身經歷,只是塵心未滅,還有思鄉之念,故而離去。靈境:仙境。(13)二句意謂出洞后又覺得桃源值得留戀,不管山水遠隔,還是想辭家長游。無論:不管。游衍:游樂,用《詩· 大雅·板》“及爾游衍”意。(14)“自謂”以下六句即用《桃花源記》末段文意。自謂:自以為。壑:山谷。桃花水:桃花開時雨水漲溢。不辨仙源:分不清哪里是神仙世界的桃花源。
上一篇:王維《洛陽女兒行》七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
下一篇:王維《老將行》七言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