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這首詞約寫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辛棄疾當時任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通判(一說作于1174年江東安撫司參議官任上)。從詞題看,詞人登臨的是“下臨秦淮,盡觀賞之勝”的“賞心亭”,但詞中表現的卻不是“賞心樂事”的情趣。
上片緊扣登亭所見來寫。先用倒卷的筆法寫景,以景寓情,融情入景。象電影的拍攝,起拍之后,是廣角的泛鏡頭,詞人連用兩個“秋”字,又以“千里”狀于前,“無際”續于后,將那綿綿的悲愁郁憤就好象滔滔的江水,無邊的秋色,流注于廣袤大地,彌漫于湛湛太空。隨著鏡頭的轉動,由近及遠,由東南而西北,畫面上出現的秋空、大江、遠山、斷鴻、落日,無不帶上濃重的感傷色調。詞人寫遠山,一是化用前人成句極寫其美麗: “山如碧玉簪”(韓愈《送桂州嚴大夫》),以女子頭上飾物比喻山峰,繪出了群峰的蔥翠和挺拔;似“青羅髻”(皮日休《縹渺峰》中語),以女子的發髻比喻山巒,描繪出山巒的蒼莽和起伏盤旋。“玉簪螺髻”四個字,呈現出遠山的構圖美和色澤美。江山愈是勝美,就愈使人為它的淪落于鐵蹄之下而憤惋。二是用融情入景法極寫其“愁恨”。山水本是無情物,無所謂“獻愁供恨”,詞人將群山擬人化,用“移情”手法將自己的感情“移”到群山身上。群山的“供”、“獻”,實是中原遺民的血淚傾訴,也是詞人自己悲憤胸懷的坦露。而銜山的落日,失群哀鳴的鴻雁,這有色有聲的景觀,既是登臨即目所見,又分別象征著南宋王朝危殆的國勢,融入詞人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情懷。在攝入上述景色之后,鏡頭轉向賞心亭,畫面上終于出現了觀賞上述景色的主體——樓頭的“江南游子”,也就是出生山東淪陷區、宦游江南、壯志未酬的詞人的自我形象。接著以特寫鏡頭拍下了“游子”的典型動作和神態——“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看寶刀,不是漫然一瞥,而是凝神細看;拍欄桿,不是隨意一擊,而是頻頻痛拍。一個“了”字,一個“遍”字,真是字重而情急,語淺而意深,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上片結拍“無人會,登臨意”六字,感慨無窮,既綰合了上片,又開啟了下片。詞讀至此,可知登臨情的基調,而尚未知登臨意的具體內涵。
下片就借典抒懷,連用三個典故來委婉曲折地申述“登臨意”的內涵,表現自己豐富的多層次的內心世界。第一個典故用的是晉代張翰(字季鷹)的故事。據《世說新語》載,張翰在洛陽做官,見西風起,想起家鄉吳郡(蘇州)鱸魚膾等美味,說“人生貴得適意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就棄官而歸里。詞人以“休說”否定于前,以“歸未”設問于后,反用典故原意以寄托自己的“登臨意”:張翰可棄官,可還鄉,可自己的故鄉至今還在金的貴族統治下,抗敵復國的責任不允許自己棄官,國土淪喪的現狀也使自己無鄉可還。這里,既存常人的鄉思,又有對金族入侵者的仇恨,而且還包含對偏安一隅、不思恢復的朝廷的不滿。第二個典故出自《三國志·魏書·陳登傳》,用的是漢末劉備譏嘲許汜空有“國士”虛譽,卻無視漢室危傾,只顧營造個人小天地的故事。北宋詩人王安石《和楊樂道幕次憶漢上舊居》曾借此典故流水作對: “如何憂國忘家日,尚有求田問舍心。”詞人這里借典設喻,含意與王安石詩相當,既凜然表白,不顧國勢安危追求個人安逸之事自己決不屑為,又對現實生活中許汜之輩意存諷諭。抱負不得施展;家國尚淪敵手;在江南求田問舍不屑為;大好年華就這樣在國事動蕩中虛度了;于是迸出了第三個典故。故事出《世說新語》:詞人感嘆,象東晉桓溫這樣有大成就的人,北伐途中見從前手植之樹已大可合抱時尚且感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并為歲月流逝、中原未統一而流下英雄的眼淚,何況象自己這樣空有抱負、事業無成的人呢!這里,說出的字面是“樹猶如此”,表達的意思卻是“人何以堪”!古人把這種使典用事的手法稱為“半面語”,它使詞意更為含蓄。辛棄疾南歸后,滿懷恢復壯志,上《美芹十論》,陳作戰方略,但始終未被采納。統治者對他心存戒備,不予重用。符離之戰失敗后,主和派執政,投降勢力猖獗,北伐統一的前景,更為渺茫。詞人就是在這種情勢下,連用三個典故,或反用其意,或借典設喻,或作半面語,表達了對國家命運和個人遭遇的深沉感慨。全詞最后則借登亭實況(酒宴、歌妓)以抒時無知己的慨嘆,與上片結拍緊相呼應。
全詞無論是借景抒情,還是使典詠懷,都很成功,沈烈的聲情寄寓于委婉的筆觸,正所謂“裂竹之聲,何嘗不潛氣內轉”(譚獻語),表現出詞人圓熟精到的藝術功力。
起句破空而來,“秋無際”,從“水隨天去”中見; “玉簪螺髻”之“獻愁供恨”,從“遠目”中見; “江南游子”,從“斷腸落日”中見,純用倒卷之筆。“吳鉤看了,闌干拍遍”,仍縮入“江南游子”上; “無人會”縱開,“登臨意”收合。后片愈轉愈奇,季鷹未歸則鱸膾陡然一轉,劉郎羞見則田舍陡然一轉,如此則江南游子亦惟長抱此憂,以老而已;卻不說出,而以“樹猶如此”作半面語縮住。“倩何人”以下十三字,應“無人會登臨意”作結。稼軒縱橫豪宕,而箋筆能留,字字有脈絡如此。(陳洵《海綃說詞》)
裂竹之聲,何嘗不潛氣內轉。起句嫌有獷氣。(譚獻《譚評詞辨》)
上一篇:《水龍吟 春恨·陳亮 》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水龍吟 西湖懷古·陳德武》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