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文登營①
冉冉雙幡渡海涯②,曉煙低護野人家。誰將春色來殘堞③,獨有天風送短笳④。水落尚存秦代石⑤,潮來不見漢時槎⑥。遙知百國微茫外⑦,未敢忘危負歲華。
①文登,屬山東省,古名不夜城,取縣東文登山為名,明屬登州府。②冉冉,漸漸。 ③堞,城上如齒狀的矮墻。 ④笳,古代管樂器。漢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帶,初卷蘆葉吹之,后用竹。杜甫《秋興八首》之二:“山樓粉堞隱悲笳。” ⑤“水落”句,傳說秦始皇作石橋,欲渡海看日出處。時有神人,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輒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見《太平寰宇記》二十登州文登縣引《三齊略記》。 ⑥“潮來”句,宗懔《荊楚歲時記》:漢武帝令張騫使大夏,尋河源,乘槎經月而至一處。槎,竹筏,也指船。又,登州故治為山東蓬萊,漢武帝曾于此望海中蓬萊山。⑦百國,指倭寇所在地。《漢書?地理志》:“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
【說明】 嘉靖三十二年(1553)初春在山東作,時任登州衛都指揮僉事,年二十六。都指揮總督沿海兵馬,下轄青州、萊州、登州三營二十五衛所。僉事的職務為巡察,備倭寇于山東。蓬萊為作者故鄉,故詩中亦含思鄉之情。
上一篇:《輞川謁王右丞祠》明代詩賞析
下一篇:《郭登》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