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華·木蘭賦序》鑒賞
華容石門山有木蘭樹,鄉人不識,伐以為薪。余一本,方操柯未下。縣令李韶行春見之,息馬其陰,喟然嘆曰: “功列桐君之書,名載騷人之詞,生于遐深, 委于薪燎, 天地之產珍物,將焉用之。 ”爰戒虞衡,禁其翦伐。按《本草》,木蘭似桂而香,去風熱,明耳目,在木部上篇。乃采斫以歸,理疾多驗,由是遠近從而采之,干剖枝分,殆枯槁矣。士之生世,出處語默難乎哉。韶余之從子也,嘗為余言,感而為賦云。
(《全唐文》)
本序寫木蘭樹“處”、“出”都不能終其天年的命運,寄托了作者對士人出處語默皆難的感慨。
文章以木蘭樹不為鄉人所識而遭伐為薪的記敘開頭,引出一番議論: 木蘭性情高潔,故桐君之書、騷人之詞中屢載其名。然如此珍貴者卻生于幽僻之處,最后被付之一炬,功名與遭遇有如此天壤之別,不能不令人感慨萬千! 文章接著寫木蘭形狀、味道及其醫藥價值漸為人知,從而被利用、被采擷,直至“殆枯槁”。可見,此時的木蘭同樣也不能頤養天年。至此,作者筆鋒一轉,由物及人,再致喟嘆: 世間士人,其出處語默又何嘗不是如此。結尾概言賦之成因。
本文采用層層深入的手法來揭示中心。先是在木蘭功名之顯赫與其遭遇之悲慘的對比中,嘆息良才的不為世用,然后通過木蘭“處”、“出”皆不能免禍的對照,再由物及人,揭示了士人出處語默皆如木蘭的遭遇。這樣層層推進,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言短意長。
上一篇:《明·譚元春·期山草小引》鑒賞
下一篇:《清·毛奇齡·木芙蓉賦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