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鑒賞《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正冊判詞其三
正冊判詞其三
畫: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只大船,
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這一首寫賈探春。賈探春是賈府的三小姐,是賈政與趙姨娘所生。她的渾名是“玫瑰花”。她雖然也是庶出,可是在性格上與渾名“二木頭”的二小姐迎春大不一樣。她精明能干,有心機,辦事果斷,連王夫人、鳳姐都畏她幾分。盡管探春是庶出,可她腦子里的封建思想卻相當嚴重。在她的意識里,主仆、尊卑的等級觀念十分深固,趙姨娘是她的生母,但因其出身婢妾,探春就對她輕蔑、冷酷、厭惡。她不承認親舅舅趙國基是親戚,只承認王夫人的兄弟王子騰是舅舅,并說:“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檢點了”。關于探春這一形象如何評價?在紅學界歷來意見紛紜。有的認為探春是個封建正統派人物,應當否定;有的認為她是封建叛逆者的重要代表之一,應當肯定。實則探春是一個封建正統派中的改革者,而不是一個封建階級的叛逆者,她身上有許多不同于那些腐朽庸俗的正統派的特點,但從本質上仍屬于封建正統派范圍之內,由于作者對封建家族、封建社會尚有留戀與惋惜,所以將“補天”的希望寄托在探春身上,她是作者“挽歌”情緒下的產物。因此作者把她塑成一個有理想、有操守、有才干而又薄命的人。也就是說作者以肯定的態度塑造了一個本質上應當否定的人物。
“才自精明志自高”一句,是對探春總的性格特點的概括。她精明能干,有才有志。《紅樓夢》的“探春結社”及“探春理家”集中寫了她的抱負、精明、才干。“探春結社”是塑造探春形象的一個典型情節,見于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探春給賈寶玉寫信,提議創建詩社,得到眾人贊同,組成海棠詩社。探春不僅有吟詩作賦的雅興,又有組織才能。為什么組織詩社,她在信中講得很明白:
“……今因伏幾憑床處默之時,因思及歷來古人中,處名攻利之場,猶置一些山滴水之區,遠招近揖,投轄攀轅,務結二三同志,盤桓于其中,或豎詞壇,或開吟社:雖一時之偶興,遂成千古之佳談。娣雖不才,竊同叨棲處于泉石之間,而兼慕薛林之技。風庭月榭,惜未宴集詩人;簾杏溪桃,或可醉飛吟盞。孰謂蓮社之雄才,獨許須眉;直以東山之雅會,讓余脂粉?”
由此可見,她的倡導詩社不僅為無味的閨閣生活增添一些意趣,同時是為仰慕古人之雅興,有流芳百世之抱負。探春的聰明才智,正中才女們下懷,于是立即結成詩社,每人立了別號,李紈稱“稻香老農”,黛玉為“瀟湘妃子”,寶釵為“蘅蕪君”,迎春為“菱洲”,惜春為“藕榭”,寶玉為“怡紅公子”,探春為“蕉下客”。她們以海棠為名,立了“海棠詩社”,并開始了頗有意趣的吟詩作賦活動。“探春結社”是探春才干的初露,是寫她理家才干的鋪墊。庚辰本脂硯齋對此批曰:“美人用別號,亦新奇花樣,且韻且雅,呼去滿口生香。起社出自探春意,作者已伏下回興利除弊之文也。”
“探春理家”見于《紅樓夢》第五十五、五十六回。賈母、王夫人參加老太妃祭祀有月余光景,王熙鳳面臨賈府矛盾百出,為了早些抽身,于是借小產身虧,放棄理家而休養。探春就在這經濟虧空嚴重,奴仆已不順從,矛盾日益尖銳,大廈將傾之時,接手理家。不久,藕官園內燒紙,圍攻趙姨娘,司棋鬧廚,玫瑰露風波,接二連三的事件,表明封建禮教在賈府的約束力已大大減弱了。探春面對如此現實,決心要興利除弊扭轉頹勢,于是她堅持封建原則,對親舅舅趙國基的喪葬費用,按舊例只給了廿兩,惹得親媽趙姨娘大鬧一場。她算計周密,不避權勢,有意駁二件鳳姐的事,來壓眾人口聲。蠲免了公子們(包括寶玉)上學去時外加的八兩銀子,又免了買辦為姑娘們置買脂粉每月重復支出的每人二兩銀子。為了開源節流,將園內的花草樹木,田畦菜地包給婆子們管理,一年也給府里節約下四百多兩銀子。她精明果斷又注意分寸,剛一上任就將欺她年幼的吳新登家的制得“滿面通紅”,服服貼貼,使眾媳婦們再也不敢小看。她威重令行,又有自知之明,在自己范圍內說一不二,范圍之外的不多說多管。她努力的結果:開源節流,變廢為用,為府內節約了數以百兩的銀子。然而這費盡心機的興利除弊的種種事項,對于鐘鳴鼎食,揮霍無度的賈府來說,僅僅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曹雪芹對舊家族、舊制度的留戀情感,表現在借探春這一形象以完成其“補天”的愿望上,故探春在作者筆下是不凡的,書中借鳳姐的口說她:“雖是姑娘家,心里卻事事明白,不過是言語謹慎,他又比我知書識字,更利害一層了。”又借探春之口,寫其志向抱負:“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業來,那時自有一番道理。”雖然探春頗有“補天”壯志,然而“補天”終于失敗,這不是探春個人才能問題,而是整個大廈將傾之故,故判詞說:“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這也正表現了曹雪芹有清醒的認識和嚴格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
探春“補天”失敗,隨后以遠嫁為結局。在判詞畫面上寫:“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判詞后兩句寫:“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均寫探春遠嫁情況。船中一女子,指探春。放風箏的“兩人”,有論者認為指的是探春遠嫁的設謀者——趙姨娘、賈環。有的認為是指探春遠嫁的決策者——賈政、王夫人。因為探春婚事是由父母而定,賈政連迎春婚事還要過問,何況對探春了,王夫人是正室有權決策,趙姨娘在賈府是半奴半主,是無權過問的。“清明涕送江邊望”寫探春遠嫁的時間是“清明”,在清明節時,家中人在江邊涕泣送探春乘船遠嫁。“千里東風一夢遙”,是說天長路遠,夢魂難度,難以與家人相見。這一句與續書所寫探春出嫁后又回娘家探望的情節不同。這有去無回的悲劇結局,在書中有許多暗示:判詞畫面寫“放風箏”,這個“放”不僅是“放”得高高的飛起,而且“放”得斷了線而飛走。第二十二回探春的燈謎是一個風箏,詩云:“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清明”再次點明探春遠嫁時間,“怨別離”又寫了探春遠嫁傷別離。第七十回特地寫了探春放風箏這一暗示性的場面:
探春正要剪自己的鳳凰,見天上也有一個鳳凰,因道:“這也不知是誰家的。”眾人皆笑說:“且別剪你的,看他倒象要來絞的樣兒。”說著,只見那鳳凰漸逼近來,遂與這鳳凰絞在一處。眾人方要往下收線,那一家也要收線,正不開交,又見一個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響鞭,在半天如鐘鳴一般,也逼近來。眾人笑道:“這一個也來絞了,且別收,讓他三個絞在一處倒有趣呢!”說著,那喜字果然與這兩個鳳凰絞在一處。三下齊收亂頓,誰知線都斷了,那三個風箏飄飄搖搖都去了。
這一段文字是探春燈謎的具體化和形象化。這斷線風箏飄搖而去,正是探春命運的形象寫照。
總之,在探春身上,既由于作者的階級性對封建家族仍存在懷戀之情,寄之以“補天”的愿望,又由于作者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藝術家,必又清醒地看到并卓越地描繪了探春面對家族危亡的無能為力。這都表明,作者的世界觀是有矛盾的,世界觀與創作方法也是有矛盾的。
上一篇:《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