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浩
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①。
筆尖寒樹瘦,墨淡野云輕。
巖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
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②。
【注釋】
①次第:頃刻間。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四:“次第,迅急之辭。白居易《觀幻》:‘次第花生眼,須臾燭過風。’與須臾對舉,猶云頃刻也。” ②苦空情:苦修參禪、四大皆空的意思。
【評說】
本詩選自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全唐詩》卷七二七。
荊浩(生卒年不詳),唐末五代畫家,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業儒,博通經史,善屬文。避戰亂,隱于太行山之洪谷,自號洪谷子。他工于書畫,尤善畫山水,重視用筆、用墨。他曾說:“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劉道醇將荊浩山水畫列入“神品”中(《五代名畫補遺》),湯垕則以為他的山水畫是“唐末之冠。”(《畫鑒》)他總結自己和他人的創作經驗,寫成《山水訣》和《筆法記》各一卷。荊浩豐富了我國水墨山水畫的技法,對我國山水畫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關于本詩的寫作本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有記載,云:“時鄴都青蓮寺沙門大愚,嘗乞畫于浩,寄詩以達其意,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不求千澗水,止要兩株松。樹下留盤石,天邊縱遠峰。近巖幽濕處,惟籍墨煙濃。’后浩亦畫山水圖以貽大愚,仍以詩答之,曰:(略)。”大愚和尚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大體地構想了畫境,寫成詩寄給荊浩。荊浩根據他的詩意,也參照自己的審美理想,畫了一幅水墨山水圖贈給他,并寫詩一首,闡發自己構思布局、運筆用墨的匠心,以回答大愚,開啟了宋以后畫家親自題詩的風氣。
荊浩這首題畫詩最重要的藝術特征是,描寫畫面具象和闡發畫理融合起來,渾然一體,而他的整體藝術構思是從詩題上的“答”字生發的。首聯“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就是回答大愚“知君恣筆蹤”意,他告訴大愚,我滿足你的請求,放筆作畫,恣意揮灑,頃刻之間已成峰巒。荊浩重“意”,他說:“運于胸次,意在筆先。”(《筆法記》)先要恣意縱橫,才能“恣筆蹤”。頷聯再現畫面景色,同時也交代了自己用筆、用墨的技法特點。荊浩畫樹,用禿筆、尖筆細寫,形如古篆字,形象細瘦,故云“筆尖寒樹瘦”。樹瘦,意象似乎很新,其實韓愈早已寫過:“南山逼冬轉清瘦”。(《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荊浩畫飛云,用淡墨暈染,顯出輕盈的質感和動態,故云:“墨淡野云輕”。頸聯“巖石噴泉窄”,形容畫面上巖間噴泉的形狀,曰“窄”,是說巖泉細小湍急,回應大愚詩“不求千澗水”意。“山根到水平”句,形容畫面上巖石的形狀,曰:“平”,是說水邊巖石呈平寬之狀,回應大愚詩“近巖幽濕處”意。尾聯點明作畫本意,告訴大愚,這幅畫贈給你,讓你在禪房里不時展玩,從畫境里領悟到的情趣,和你的苦空心情完全契合。詩的結穴處仍然落到“答”字上,回應大愚乞畫的心愿。
荊浩繼承唐代水墨山水畫“水暈墨章,興吾唐代”(荊浩《筆法記》)的藝術傳統,總結唐代畫家的實踐經驗,在畫學理論著作《筆法記》里提出“六要”,在重視用筆的同時,也重視用墨技巧,指出:“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筆。”本詩充分體現出自己的美學追求。這是南朝謝赫“六法”尚未論及的畫法。荊浩的努力,他在繪畫理論和創作上所作出的歷史貢獻,使中國水墨山水畫,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上一篇:《王孟端竹長卷》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畫山水圖答大愚》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