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 箏
李 端①
鳴箏金粟柱②,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③,時時誤拂弦。
【注釋】
①李端:字正己,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大歷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官終杭州司馬。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喜作律體。有《李端詩集》。《全唐詩》存詩三卷。
②金粟柱:形容箏的華美。柱:系弦的部件。
③周郎:指三國時吳將周瑜。他二十四歲為將,時稱“周郎”。他精通音樂,聽到樂曲有誤,即使喝醉了也會轉頭看看演奏者。因此時謠說:“曲有誤,周郎顧。”
【詩本事】
鳴箏即彈奏箏。箏是一種彈撥樂器,即今天所稱的“古箏”。
【賞評】
古箏有絲弦二十一,木料好做工細的箏音聲叮咚如春泉,適合在敞闊的房屋內演奏,聞者如坐泉邊,聽水聲清亮。這場頗有趣的戀愛小景就發生在彈箏時。前兩句寫美樂、美人、美景:箏聲清亮因而曰“鳴”,其軸柱(位于箏右側下端,用以系絲弦,扭轉它即可緊弦或松弦,弦越緊則調越高)呈長圓柱形,因而用“金粟”形容,表現箏的華美,也暗托音樂的美妙;“素手”是潔白纖細的手,是其主人天生麗質、蘭心蕙質的代表;“玉房”言彈箏環境之精美。
就是在這樣一個精美的所在,有位指如春筍的美人在彈箏。她妙于音律,卻故意彈錯以引起她心儀男子的注意。這里用美豐儀的周瑜來指代這個男子,令我們想到此男子也是位風流俊賞的人物了。詩中女子以箏音暗通情意,而“周郎”若真的聽聲回顧,就剛好是她的“知音”了,愛情最初羞澀的暗示因音樂的參與而變得如此美妙。假如他們后來有情人終成眷屬,當時的花香日影、當時錯彈的音符都會化作一壇愈陳愈香的酒,供兩人月下燈前做永久的回味。
【詩評選輯】
清·徐增《而庵說唐詩》:手在弦上,意屬聽者。在賞音人之前,不欲見長,偏欲見短。見長則人審其音,見短則人見其意。
上一篇:崔 護《題都城南莊》抒情贈友離別詩賞析
下一篇:李 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抒情贈友離別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