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昭君和番)》|出典|釋義|例句
【出典】《漢書》卷九《元帝紀(jì)》:“賜單于待詔掖庭王嬙為閼氏。”
又,《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下》:“單于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驩喜,……”又,《后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知牙師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shí),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shí)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huì),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dòng)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fù)為后單于閼氏焉。”又,《西京雜記》也記載昭君故事,增加了畫工索賄不遂而點(diǎn)破美人圖的故事,畫工毛延壽等在昭君出塞后,因此事棄市。
又,唐代變文有昭君故事,已加以想象創(chuàng)造,故事已具規(guī)模。至元代,馬致遠(yuǎn)著名雜劇《漢宮秋》(今存),演漢元帝與王昭君戀愛故事,對后世很有影響。此外,關(guān)漢卿、高文秀、吳昌齡等均有演昭君故事的雜劇,并佚。又,歷代文學(xué)家多有以昭君出塞故事為題材的作品。
【釋義】王昭君為漢元帝時(shí)宮女,賜匈奴呼韓邪單于,為閼氏。昭君的故事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逐逝演變,并不斷賦予新的思想意義,成為一個(gè)家喻戶曉的故事。歷代詩人有不少吟詠昭君的作品,他們借昭君身世從不同角度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句】①昭君路迷關(guān)塞雪,蔡琰胡笳月,往事惟心知,新恨憑誰說?(張養(yǎng)浩〔雙調(diào)·清江引〕)以昭君與蔡琰的凄涼感情比喻自己的心事。②漢和番昭君去,越吞吳西子歸,戰(zhàn)馬空肥。(張可久〔雙調(diào)·湘妃怨〕《懷古》)小令贊揚(yáng)昭君“為蒼生計(jì)”而去“和番”的行為。③來,來,來,渾一似嫁單于出塞明妃。(關(guān)漢卿雜劇《包待制智斬魯齋郎》第二折[梁州第七])張珪與妻分別,以此作比喻。④都是你個(gè)琵琶罪,少歡樂,足別離。為你引商婦到江南,送昭君出塞北。(馬致遠(yuǎn)雜劇《江州司馬青衫淚》第三折[攪箏琶])裴興奴抱起琵琶,自怨自艾,說琵琶曲少歡多哀,曾送昭君出塞。⑤看今日昭君出塞,幾時(shí)似蘇武還鄉(xiāng)。(馬致遠(yuǎn)雜劇《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第三折[殿前歡])此劇正演昭君故事。寫漢元帝留戀之情。⑥恰渾如也么哥,恰渾如和番的昭君出塞圖。(佚名雜劇《風(fēng)雨像生貨郎旦》第四折[八轉(zhuǎn)])張三姑形容拈各千戶率眾打獵,其場面壯大,像一幅昭君出塞圖。
上一篇:元曲典故《昭公掾》|出典|釋義|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昭君怨》|出典|釋義|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