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錢澄之·梅花》原文賞析
何處花先放?向南三兩村。未春天似夢,徹夜月無言。且喜昏鴉散,毋嫌翠羽喧。眾勞久寂寞,賴汝照乾坤。
離離壓殘雪,脈脈照溪濱。一任夜無月,何妨天不春!芳華憑俗賞,風味與誰親?只覺閉門后,徘徊似有人。
詩人拒仕清朝,隱逸避世,以著書設塾耕種為生。《梅花》五律二首以梅花高潔芳香比擬堅持氣節的志士,亦用以自喻。家國之痛,身世之感盡寓其中,沉雄悲壯,格調蒼涼。
第一首借月夜梅花抒發心志。首聯,“何處花先放?向南三兩村”。以設問引出臘梅。可想見詩人寒夜佇立,蹙眉凝視之情態。頷聯,“未春天似夢,徹夜月無言”。春天尚未到來,夜霧輕浮,月色朦朧,梅花開放在天宇下,暗香浮動,天地混沌一片,一切似在夢中。詩人心情孤寂,和盤托出。他迎著寒風,徹夜站在那里,紋絲不動,月亮亦解人意,放射著清冷的光,靜默無言。頸聯,“且喜昏鴉散,毋嫌翠羽喧。”天將黎明,“昏鴉”怪叫著飛走了,詩人心頭一喜。是的,經受不住民厚族危亡考驗的朋友們,就讓他們投奔新朝去當新貴吧!不過,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奸,他們在歷史長河中還不是“昏”蟲么?而翠羽鳥雖喧,卻是不愿離開梅花仙子的綠衣歌童。這樣看來,詩人月夜肅立并非只為品賞寒梅之影,而是在祖國苦難之際,嚴肅地思考人生!境界倏然擴大,催人遐想。尾聯,“眾芳久寂寞,賴汝照乾坤”。給斗雪怒放的臘梅以高度評價,贊揚它“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的品格。詩人愿以之為典式,像梅一樣,獨立不群,哪怕友人統統變節,他也要維護民族的浩然正氣。“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朱彝尊在《明詩綜詩話》中說: “心有忠義,地處閑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得其精髓。
第二首借梅花不怕殘雪欺壓,進一步抒寫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高潔志趣。首聯,“離離壓殘雪,脈脈照溪濱”。殘雪無情地壓著梅花,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梅花卻不畏嚴寒,斗雪怒放,十分繁茂。梅樹挺立溪畔,一派脈脈含情、欲訴心曲的樣子,可謂心地無私,落落大方。對比之下,這殘雪也就太不知趣了。康熙十二年征山林隱逸,十八年開博學鴻詞科,地方官員屢屢薦舉詩人,均遭嚴詞拒絕。此聯所寫正是其堅守節概的思想基礎。頷聯: “一任夜無月,何妨天不春!”梅花經受得住更多的磨煉,無月亮,則暗香飄得更遠;“天不春”就更堅定地跟冰天雪地風刀霜劍爭斗。這些對梅花來說,只會磨煉品格,增添風采。這種硬骨頭精神,是足以使清廷膽戰心驚的。詩人的 《田間詩集》等,于乾隆朝列禁就不是偶然的了。頸聯: “芳華憑俗賞,風味與誰親?”梅花當然也有悲哀,世俗之人只見其外表,卻不見內在素質。“風味與誰親?”有誰能理解梅花挺立冰雪的飄逸神韻與高尚格調呢?令人心酸!詩人卻是梅之知音。尾聯,“只覺閉門后,徘徊似有人。”他實實感到戶外有梅花之神在徘徊行走。構思絕妙,梅與人相映,梅與人合一,梅品即人品,抒發對故國執著與堅貞的深情。再說 “詩言志”,他也向往日復社社友、今天隱逸戰友冒襄、方以智、黃宗羲、閻爾梅、萬壽祺、邢昉、周茂蘭等等發出親切的召喚,相濡以沫,感人至深。
兩詩一寫月夜之梅,一贊雪中之梅,皆意境優美,寄托遙深,令讀者為中華民族有這些民族志士、愛國男兒而驕傲自豪。
詩人在明清之際飽經滄桑,歷盡憂患,故其詩“皆紀出處時事,無意求工,而聲調流美,詞彩煥發,自中繩墨”(蕭穆《藏山閣集》跋)。詩人自己也說: “五言詩遠宗漢魏,近間有取乎沈、謝,誓不作陳、隋一語,唐則惟杜陵耳。”強調寫實,著力白描,感懷舊事,有感即發,化堆朵成煙云,變孤傲為執著,洵壇坫一奇才。
上一篇:古詩《貢奎·槍竿嶺》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吳偉業·楚兩生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