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山磯
位于銅陵市西南約15公里的大通鎮江岸、由大小13座山峰組成,北瞰長江。遠視其貌,如頭羊領先,群羊伴行。羊山磯,雖不高,卻雄偉險峻;江雖不寬,但水流湍急。登上大磯頭遠眺,水天一色,十分壯觀。懸崖翠壁之下,江水似蛟龍噴云吐霧,長江流過羊山磯則水天遼闊,驟然變成一幅煙云浩渺的風景畫。由于羊山磯緊逼長江,形成一段較為陡峭的江岸,突出江中,形勢十分險要,自古就是軍事要地。磯上曾置有了望敵情的堡壘。古代叫“堠”至今遺跡可辨。宋時池州人樊若水,晚乘小舟。用纜繩對羊山磯至北岸江面進行探測,測出江面闊“六百丈”。宋時曾有人用竹筏制橫貫于江中,意欲連接南北交通。
〔古詩文賞析〕 羊 山 磯 元·陶安
東岸磯頭擁赤霞,西邊洲渚老蒹葭。
江流盤東如衣帶,水急船遲日又斜。
《羊山磯》一詩,用簡潔的筆觸描繪了羊山磯秋天領傍晚的景色,抒發了詩人羈旅之憂的情懷。
詩歌一開頭,就為我們展示一幅色彩濃艷的風景油畫,大江東岸喧的羊山磯頭沐浴在一片火紅色的晚霞之中,象披上一層艷麗奪目的衣裳;大江西面江中洲渚上的蘆葦,竿老葉衰,開滿了白色的蘆花,象灑滿了一片銀霜。這兩句詩調動了多種色彩,為羊山磯秋天傍晚景致壯色。那赭黑色的磯頭巖石,火紅色的西天晚霞,灰黃色的江洲土地,暗綠色的洲上蘆葦,銀白色的層層蘆花……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風景畫,那么明麗,那么濃烈。
詩人眼光于是又轉向勾連羊山磯和江中洲渚的大江。只見江水滾滾流去,盤繞回旋,一波三折,浪花飛濺,它如同一根寬大的衣帶,把東岸和西洲聯結起來,好象跨步就能蹭上江洲的土地。然而,景色雖好,無暇欣賞,薄暮冥冥,旅途迢迢。水流如此之急,船行如此之遲緩,太陽又快落山,怎不令人思慮邈邈,憂心忡忡呢?
這首詩由寫景入題,然后極盡描繪渲染之能事,造成了一種詩境上的蓄勢,突然“卒章顯其志”,使前面景物描寫注入的詩人主觀感情色彩更加強烈。景為情服務,情為景增色,情和景達到了完美的和諧與統一。“水急”,暗示詩人心潮翻滾,比江水更急;“船遲”,更加襯托了詩人難以排遺的旅途之憂;“日又斜,”嘆時光流逝太快,同時又與首句的“赤霞”相呼應,大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慨嘆。情感層層進逼,如大海后浪推前浪,愁思層層加深,似江流九曲回腸……
此詩景物描寫細膩,感情質樸真實。特別是結句的音節短促,連用三個形容詞“急”、“遲”、“斜”,表達出詩人旅途迢迢,何日是歸期的焦急緊迫的心理狀態,能給人以惴惴不安之感。陶安的《羊山磯》結語戛然而止,如刀削斧砍,如攔截奔馬,言短語俗而意會盡傳。可見它確是一首言少意繁的七言絕句。
(張莉明)
〔現代散文〕 羊山磯離市遠約有十里之遙,以形得名,傳說是龍山之尾。大磯頭,二磯頭摩肩并立,猶如兩個勇士俯瞰著長江流水。羊山磯山雖不高,卻雄偉險峻;江雖不寬,但水流湍急。登上大磯頭,放眼遠望,水天一色,霞蔚云蒸,很是壯觀。懸崖翠壁之下,生煙走霧,溟蒙蔽日,恰似一條蛟龍噴云吐霧,興風作浪。江過羊山磯則水天遼闊,水流從長百米磯口匯入萬里長江、那蛟龍般的迂回急流,驟然變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煙云浩渺的風景畫。
大磯頭上,有磚塔一座,高約十米,巍然聳立。塔作方形,共五層,塔頂六角形的大跳角,覆蓋著青灰色筒瓦。朱紅的亭柱與彩繪的龍鳳案的橫檁,相映生輝。每當紅日東升,朝霞絢麗,江上水鳥逐波戲浪,磯上樹影婆娑起舞,舟楫溯流而上,風帆高揚遠航。塔影橫江,似有攔江截流之勢。由于大磯頭向江心突出的緣故,這里最宜于鳥瞰和遠眺。隔江望去,對岸農家房舍,炊煙裊裊,村中牛羊“咩咩”,金雞晚唱。江邊,村姑村婦們,一簇簇,一群群,一邊笑語,一邊洗衣。每到夕陽西下,天空的云彩,綺麗多姿: 有的如春花怒放;有的更若彩禽飛騰,倒映在迂回的江中,很是好看。
羊山磯大小山峰,都是絕壁陡起,高處達五六十丈,方圓三五 六里不等。峰頂與峰腳,面積無大差異,形狀或羊形或雞形,整體上觀又成羊形。峰頂上,古木參天,綠樹翠竹,蒼翠欲滴,俯視下去,但見高崖無情,怪石無窮,不免怵目驚心。峰的腰際,只是一層一層的沙石巖層,可望而不可登。妙不可言的是,間有怪石奇樹,形狀景象,也似雞象羊。
夕陽西下,我沿著蜿蜒的山間小道踏上歸途,猶如在水彩畫里穿行。野花迎風開放,野草散發陣陣幽香。羊山磯是美麗的,它是銅陵的一顆珠璣。
(張莉明)
上一篇:描寫《紅坪畫廊》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翠螺山》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