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故里
李時珍(1518—1593年)是我國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字東壁,號瀕湖,蘄州(今湖北蘄春縣蘄州鎮)人。一生著書十余種,尤重藥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主張革新。為糾正古代記載本草中存在的“品種既煩,名種多雜”,“舛謬差訛,遺漏不可枚數”之弊,決心自己編修本草學。為此,經常上山采藥,深入民間,花了近三十年時間,參考八百余種書籍,先后易稿三次,寫成了一部集我國明代以前本草學大成的《本草綱目》。出版后,陸續有日、朝、英、德等各種譯本和節譯本,在世界科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時珍因之被譽為“醫圣”。為紀念這位杰出的醫藥學家,當地政府和人民在蘄州鎮東門外雨湖之濱修建了軒敞明麗的李時珍陵園,增建了牌坊、蓮池、拱橋、層臺、花壇、藥圃、六角亭、紀念碑、陳列室以及花孔圍墻等。李時珍墓像也得到了修葺。在李時珍行醫的地方,建起以仿明建筑玄妙觀,并在蘄州鎮建起以尋醫問診、醫藥健身、藥材經營等為主要內容的明代醫藥一條街。當地政府還決定從1991年起每年舉行一屆“李時珍醫藥節暨藥物交易會”。
〔現代散文〕 蘄州,濱臨長江,距武漢三百余里,是一個歷史悠久,富饒美麗的地方。曾以它的明山秀水,贏得了許多詩人的名句佳篇。但蘄州最誘人的不是它的俊美,而在于它的山水曾經哺育了我國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在這里曾經誕生了聞名中外、造福人民的醫藥學宏篇巨著《本草綱目》。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為蘄州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我們來到蘄州之前,就聽說過“蘄州八景”:“風樓晨鐘”、“龍磯夕照”、“麟崗晚眺”、“太清夜月”、“鴻洲煙雨”、“雨湖魚舫”、“城北荷池”、“龜鶴紅梅”。但是,所有這些文人雅士擬就的“勝景”,都不能象李時珍陵園那樣吸引著遠近慕名而來的游人。我們一到蘄州,就徑直穿街過巷,奔向城東的雨湖,著名的李時珍陵園就座落在雨湖中心的蟹子山上。
步出東城約一二里地,即來到雨湖。但見湖面廣闊,波光瀲滟,藍天如洗,水天一色。湖面上漁船點點,更增添了詩情畫意。蟹子山三面環水,如今湖中筑起一道平坦筆直的長堤。我們穿湖而行,但見湖岸垂柳成行,湖畔芙蕖茂盛,荷葉田田,紅白相間的花朵亭亭玉立,有的裊娜盛開,有的含苞待放,微風吹過,送來縷縷清香。穿過長堤,繞過一片村舍,整個陵園就展現在我們面前。新建的青石牌樓巍巍峨峨,傍水而立。牌樓上“醫中之圣”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在驕陽的照射下顯得格外醒目。
陵地坐南面北,綠樹成蔭。陵地前新修的一座荷池,盛開著紅白花朵,恰似奉獻給李時珍的一個碩大花籃。陵地中央矗立著李時珍的塑像。絳紅色的大理石底座,溢光流彩,襯托著純白的塑像,顯得十分端莊、肅穆。李時珍的塑像,頭戴綸巾,凝眸遠視,精神矍鑠,目光炯炯,頗富于性格特征。
我們在蘄州盤桓的時間不長,但發現懷著仰慕之情前來瞻仰、游覽的人絡繹不絕。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有來自天山南北的少數民族同胞,也有從遠方歸來的海外赤子。由此可見李時珍獻身科學造福人民的傳大精神,實在感人至深。恰如郭老所言:“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
(盧明生 丁遵新)
〔民間文學〕 白花蛇是一種毒蛇,尤其是蘄州的白花蛇最毒,相傳人被咬后走不出五步就得倒地而亡,人們都叫蘄州白花蛇為蘄蛇。蘄蛇雖毒,治療麻瘋卻有奇效,說起來還與李時珍有關哩。
明朝嘉靖年間,廣東有戶客店老板,膝下無兒,只有一個標致俊俏的姑娘。不幸的是,姑娘長到十八歲時,染上了一身麻瘋病。
這天,有個從蘄州到廣東做生意的年輕后生到這家客店落腳。這老板一見他是外地人。就笑瞇了眼:外地人不懂本地規矩,正好讓女兒把麻瘋病“過”到蘄州生意人身上去。于是,他便把這蘄州來的年輕人安排到他女兒的房間里。
到了晚上,姑娘對蘄州生意人說:“你這位客官面慈目善,我不忍心加害于你。我身上已患麻瘋病。父親讓你與我同床,是為了將我的麻瘋病‘過’給你……”由于點破了機關,蘄州生意人十分感激她。這一夜,他們同床不同被,自然沒事兒。
第二天一早,蘄州生意人就起身告辭了。臨行時,還將自己的地址和姓名告訴了姑娘,并表示日后倘若相遇,定當厚報。
不久,姑娘的麻瘋病開始發作了。老板直到這時,才曉得女兒的麻瘋病并未“過”給蘄州生意人,大罵女兒“不聽話,不行孝”,還在一氣之下,把女兒趕出了家門。可憐一個千金小姐無親無靠,又有病在身,往哪里去呢?她想來想去,想到了蘄州生意人,于是緊趕慢捱,來到蘄州。
生意人一見姑娘,把她當上賓看待,要安置她在一個寬敞的房子里歇息。無奈姑娘擔心麻瘋病傳染,偏偏只肯住在一個破屋里。生意人沒法,只好把破屋的雜什物件簡單收拾一下,讓她先住下來再說。
姑娘的麻瘋病本來就拖了這么長時間,又加上一路奔波,到蘄州住下來的當天晚上,竟大發作了。睡到半夜,尤其難受的是口渴唇裂,喉眼兒簡直要冒煙冒火了。她滿屋子亂摸,摸到一口酒甕前,發現里面還有點酒,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用手捧起來就喝,一直喝了個痛快才重新回到床上睡覺。
第二天早上,生意人來看姑娘。姑娘把昨夜的事說了,生意人把酒甕抱到外邊亮地方一看,咦呀! 一條大蘄蛇掉進酒甕里,差點泡化了。
接著,奇跡發生了:姑娘全身奇癢,雙手抓得腐肉潰紅還要抓;第二天不癢了,抓爛了的地方都結了痂殼;第三天痂殼脫落,麻瘋病竟絕了根,她又標標致致的。生意人沒妻子,兩人相親相愛,不久就拜了天地成了親。
那些時,李時珍不在家。事后他從外地采藥回來,聽人講起這件事,忙去找那生意人對證,又親口嘗了嘗那剩下來的蛇酒,回家還翻了很多藥書,知道蘄蛇酒確實能治病。于是,他便到蘄蛇最多的龍峰山捉蘄蛇制藥。后來,在寫《本草綱目》的時候,李時珍把這件事記了下來。此后,人們才曉得蘄蛇酒能診治麻瘋病。
(陳敬華 鄭柏成)
上一篇:描寫《朝天洞·龍泉寺》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板子磯》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