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龍門》原文與賞析
魏源
不放黃河走,層層鎖龍門。
駕空騰細浪,奪隘戰乾坤。
南北中條劃,地天人力尊。
如何開辟久,元氣尚渾渾。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清代道光進士。他和龔自珍齊名,且思想接近,交往頗深。文學史稱魏源“以經濟名世”,不以詩人或文章家著名。其實,其詩文創作造詣頗高,且刻苦予以鉆研。他創作的古體詩稱“仿白香山體”,很有獨到之處。魏源的不少山水詩中,有一種形象飛動、生機蓬勃的特點。本詩不象《三湘棹歌》,《湘江舟行》那樣著名,但樸素之中見力度,氣勢雄渾有力,頗見功力。
作者所書龍門在山西省河津縣西北。此處自古即是黃河勝境。《尚書·禹貢》中曰:“導河積石,至于龍門”,講述了傳說中大禹治水、開山導河的故事。酈道元《水經注》中又說:“龍門,禹所鑿,廣八十步,巖際鐫跡尚存。”魏源本詩中即贊美了山河美景與大禹治水之壯舉。
“不放黃河走,層層鎖龍門”。詩的首聯即以巨大的氣勢落筆,寫大禹治水前龍門前的景象: 黃河,且住! 山巒縱橫,怪石林立的石門層層盤疊,如同加鎖,擋住千里流淌至此的黃河水,大有不放黃河南走之勢。黃河流至龍門,此處地勢陡峻,兩岸峭崖對峙,河道變窄,傳說中的龍門山如闕門而立,是晉陜峽谷的唯一出口。詩人在這里是回憶,抑或是想象揣測。
二聯是首聯的繼續與深入:“駕空騰細浪,奪隘戰乾坤”。“駕空”一詞,簡明扼要地把黃河的特征描摹出來。黃河由于多泥沙,河床沉積與日俱增,形成“懸河”現象,大有凌空之勢,高聳于地面之上,濁流黃浪奔騰而下,“奪隘”則表現了黃河水出龍門時的壯景。由于龍門狹窄,河水又洶涌奔騰,突受限制,流速劇增,奪路擁擠出峽口,浩浩蕩蕩,極為壯觀。“戰乾坤”是詩人借古人詩意,有古詩曰:“禹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詩人借之極言黃河過龍門之艱難,贊頌黃河此景之壯闊。
以上描寫在歌贊黃河壯景的同時,已暗引下文: 這樣的景象帶給人民的卻是駭人的災難。誰來治理這不馴的河水,救人民于水火呢?
“南北中條劃,地天人力尊”。三聯始寫大禹治水。“中條”非中條山,而指尚屬中條山系的龍門山。大禹以鋪天蓋地之勢,率領人們鑿開龍門,為久已受束的黃河水開道,令其沿著這人工開通的出口直流而下,不要再加害于人民了。一個“劃”,有無與倫比之氣勢: 由來已久,堅固無比的龍門山,經大禹輕輕地一“劃”,便以豁然中開之勢,為浩蕩的黃河之水讓路,詩寫至此,英雄大禹的形象便已活生生地屹立于讀者面前,令人敬仰不已。“劃”字便有了一種神韻。“地天人力尊”則又高度贊揚了勞動人民: 看來,人力終究還是比天地為高,勤勞勇敢的人民可以戰勝一切。這一句,詩人不但贊頌了大禹治水的英雄壯舉,還強調了“人定勝天”的道理,贊頌了勇斗自然的人民,很有思想高度。
“如何開辟久,元氣尚渾渾。”這是全詩之尾聯。詩人以一個反問句,把以前的敘述又轉入對黃河磅礴氣勢的歌頌與描繪: 為什么龍門開辟了這么久了,黃河水還是這樣氣吞山河,生機勃勃呢?縱觀全詩,前三聯似乎是作者立于黃河邊作回憶,望著波濤洶涌的河水,發自已思懷遠古之幽情。而尾聯中,詩人又象在抒發自己心中之感慨: 龍門開辟了這么久了,開辟龍門、導河治水的大禹,與古代勞動人民都已無法覓得,只有黃河之水,還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浩浩流淌,不失其往日之洶涌,奔騰如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隨著滾滾南下的黃河水,詩人思緒無窮。
“昔人所欠將余俟,應笑十詩九山水。”魏源在這首山水詩中,以明白暢達的詩句,以豪邁雄渾的氣勢,以跨時空的想象,歌頌了祖國壯美的河山,稱贊了大禹治水之壯舉,抒發了自己思古之幽情,是一篇較為優美的山水詩佳作。
上一篇:顧炎武《龍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劉長卿《龍門八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