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楨《普陀游記(節選)》原文與賞析
朱國楨
一
由定海棹舟,自北而東,過數小山,可三四十里,為蛟門,北直金堂山。此處山圍水蓄,宛然一個好西湖也。將盡,望見舟山,曰橫水洋。潮落時,舟山當其沖。其一直貫; 其二分左右; 左為北洋,右則象山邊海諸處。入舟山口,山東西亙七八十里。南夾近海諸山,山斷續,望見內洋。舟行其中,如泛光月河可愛。盡舟山為沈家門。轉而北,即蓮花洋。洋長可三四十里,過即普陀矣。
二
抵普陀之灣,步入一徑,過二小山,即見殿宇。本山皆石,吐出潤土,蜿蜒直下,結局寬平,可三百畝。即從右小山為右臂,一小山圓凈為案,左一長岡。不甚昂,筑石臺,上結石塔為左蔽。殿三重,宏麗甚,乃內相奉旨敕建。殿之辛隅,為盤陀石,山勢頗高聳。巽方為潮音洞,吞吐驚人。正后迤邐菩薩巖,最高。曳而稍東,一石山,其下即海潮寺也,去前寺不過三里,萬歷八年所建,今已毀。兩寺之間,東濱于海,一堤如虹。海水上下,即無潮,猶洶涌駭人。東望水面橫抹,諸山起伏如帶,色黑,曰鐵袈裟。又東望微茫二山,曰大小霍山。極目閭尾,紅光蕩漾,與天無際。惟登佛頭巖能盡其概。若在半腰牽引,諸山宛如深壑,空處飛帆如織。彼中人了不知其異且險也。
三
大約山劈為前后二支,支各峰巒十余。前結正龍,即普陀寺。轉后為托,即海潮寺。二大寺外,依山為庵者,五百余所,皆窈窕可愛。環山而轉,除曲徑外,度不過三十里。舟山有城有軍有居民,金堂最近。聞其中良田可萬頃,悉禁不許佃作。大謝山直舟山之南,田亦不少,此皆可耕之地。然邊海之人都以漁為生,大家則宦與游學,游手不爭此區區粒食計,故地方上下,無有言及者。袁元峰相公欲行之,有司以為擾民而止。
四
普陀是明州龍脈最盡處,風氣秀美。雖不甚險遠,而望洋者卻步。即彼中士民,罕有至者。……凡西僧以朝南海為奇,朝南海者又以渡石梁橋為奇。梁之南有曇花亭,下數級即為梁。橫亙可十丈,脊闊亦二三尺。際北有絕壁,有小觀音廟在焉。余坐上方廣寺,親見二十余僧踏脊如平地。其一行數步,微震懾,凝立,少選卒渡,眾皆目之,口喃喃不可辨。問之山僧,曰:“幾不得轉人身也。”
普陀一無所產,歲用米七八千石,自外洋來者,則蘇、松一帶,出瀏河口,風順一日夕可到。自內河來者,歷錢江、曹娥、姚江、盤壩四者,由桃花渡至海口,風順半日可到。兩地皆載米以施,出自婦女者居多。自閩、廣來者皆雜貨,恰勾歲用。本山之僧,亦買田舟山,其價甚貴。香火莫盛于四月初旬,余至則闃然矣,卻氣象清曠。幾欲久駐,而竟不果,則緣之淺也。
細訊東洋諸山,一老僧云:“有陳錢山突出極東大洋,水深難下碇,又無岙可泊,惟小漁舟蕩槳至此,即以舟拖擱灘涂。采捕后仍拖下水而回。馬跡又在其西,有小潭可以泊舟。但有龍窟,過者寂寂,一高聲,即驚動,波浪沸涌,壞舟。再西為大衢,與長途相對。 其西有礁無岙, 不可泊舟。 ……大衢在北, 長途在南,相離不過半潮之遠。潮從東西行,兩山束縛,其勢甚疾。舟遇潮來與落時,皆難橫渡,俟潮平然后可行。近昌國為韭山,形勢巍峨,島澳深遠。此山之外,俱遼遠大洋。船東來者,必望此為準。直上為普陀矣。”
普陀山為我國佛教四大佛山之一。地處浙江東部普陀縣,是舟山群島之一。傳為觀音顯靈說法的道場。唐以前傳有梅福、葛洪寄隱修道處,故又名梅岑。唐代有一印度僧人至此自燔十指,云“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為觀音顯圣地。因佛經中有觀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的說法,因以略稱此島。五代后梁貞明二年 (916) 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請觀音像假途返國,路經普陀山,為大風所阻,乘船觸礁,遂在紫竹林結茅留居,創建“不肯去觀音院。北宋以還,蘭若漸增,緇徒云集。南宋嘉定七年. (1214),規定此寺以供奉觀音為主。此后,歷朝相繼在此興建寺院。島上幽洞奇巖,海景變幻,歷來為游覽避暑勝地。但古代朝香者多,游覽者少。明代朱國楨的《普陀游記》從多方面記述了普陀山情況,是值得一讀的好文章。
文章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寫赴普陀途中所見。作者從定海乘舟出發,過蛟門與金堂山之間的海面,看到此處“山圍水蓄,宛然一個好西湖也”。航行于大陸與舟山島之間,見海景“如泛光月河可愛”,再渡過全長大約三四十里的蓮花洋,就抵達普陀山了。作者沿途觀島望海,不覺險遠,而歡快、愉悅之情卻油然而生。這無疑給讀者以啟迪,以感染,激發起前往一游的興趣和欲望。因此,此段并非閑筆,實是文章極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部分寫普陀山覽勝。以普陀寺殿宇為中心,介紹了周圍的山勢、勝跡。殿左小山上筑有石塔 (多寶塔),殿西北偏北方向為盤陀石,東南方為潮音洞,正后為菩薩巖,山勢綿延向東,一石山下,是海潮寺。這是近觀。遠望則有起伏如帶的鐵袈裟山,大小霍山,最后是“紅光蕩漾,與天無際”的閭尾。最后兩句,說明若游人所處位置不同,其所見景致也不盡相同。
讀這一段,猶如展開一幅普陀山導游圖,全山勝跡盡收眼底。
第三部分寫普陀概貌及舟山民情。先總寫普陀山山勢、寺庵概況,繼而寫金堂、舟山、大謝山諸島生產、生活習俗。既寫所見,又寫所聞。作者不僅飽覽名勝古跡,也關心民間生計。
第四部分寫西僧朝南海、民眾布施及東洋諸山。共三個自然段,每段各有所側重。第一自然段寫普陀山雖是風土氣候秀美的風景區,但因人們“望洋卻步”而游歷者少,連明州一帶的人也“罕有至者”。這就點出了作者在文章開頭寫赴普陀途中所見的原因。不畏大洋阻隔,遠道而來的則是以“朝南海為奇”的西僧,“朝南海者又以渡石梁橋為奇”。于是,文章具體描述了石梁橋及西僧渡橋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先寫普陀一無所產,島上僧人的生活來源主要靠蘇、松、閩、廣一帶的布施,再寫作者游山時的心情。雖不能親見香火最盛的景況,但島上“氣象清曠”,可謂不虛此行,甚至產生了“幾欲久駐”的強烈愿望。“而竟不果”,深感遺憾。可見作者游普陀山,意不在觀瞻廟宇,親睹佛事,而是為領略美好的島上自然風光。第三自然段寫普陀以西,作者游蹤未至之處的情況。因前詢問得知,故詳細記述了老僧的話。讀來也更覺真實可信。
這篇文章雖為游記,卻與一般刻意寫景的游記不同。寫游普陀,又不注重普陀山本身,更不注重普陀寺。而是以普陀山為立足點,概括介紹舟山群島一帶的山水民情,如烘云托月一般,增添了許多情趣。文中所記既有親眼所見,又有親耳所聞; 既寫了自然景觀,又寫了社會情況,游覽與調查訪問有機地結合,這些正是這篇游記的獨特之處。
文章內容豐富,涉及面廣,但卻有條有理,井然有序。如按行程先后順序寫途中所見,按山勢的高低綿延寫普陀山景,由近及遠地寫東邊的島嶼。“細訊東洋諸山”時,以陳錢山為中心,再寫“其西”、“再西”的島嶼。文中所寫的山、島雖多,但讀來并無雜亂之感。文章首尾呼應,開頭寫大陸至普陀的方向,結尾交代從海上至普陀的方向。始終以普陀山為中心,既散得開又收得攏,結構十分嚴謹。
全篇文字樸實淺顯,記述翔實。島嶼、山巒的方位、面積、距離皆一一寫明,凡該用數量表明的,竟無一處遺漏。如寫普陀山腳下的土地“可三百畝”,舟山一帶的良田“可萬頃”,普陀山“歲用米七八千石”,讀來覺得真切自然。文章用詞精當。如寫普陀寺,“殿三重,宏麗甚”,寫依山而建的小庵“皆窈窕可愛”。大寺、小庵各具特色,形成鮮明對比。文中運用的比喻,既形象生動,又十分貼切。如將蛟門與金堂山之間的水域,比作嫵媚多姿的西湖,讓讀者在浮想聯翩之中,消除對在大洋航行的畏懼心理。
這篇游記以記實的筆法,揭開了佛教圣地神秘、縹緲的霧障,讓人們窺見其真實面目。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普陀山的廟宇建筑及其他方面,也在變化著。如作者游山時已毀的海潮寺,清康熙三十八年 (1699) 重建大殿,并賜“天花法雨”匾額,因改名“法雨寺”。所以,現代的人們要想了解古代的普陀山勝跡與僧俗風情,是不妨一讀《普陀游記》。
上一篇:小倉月《晉溪》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陳長生《景風閣望漓江》原文與賞析